软弱的租界当局:民众抗议就免收2文过桥费

【软弱的租界当局:民众抗议就免收2文过桥费】 1843年11月,根据《南京条约》的规定,上海成为向外商开放的通商口岸 。吴淞江,这个长江入海前最后一个支流,在屈辱中见证了上海的崛起 。上海开埠后,外国人沿江而上,发现可以直抵苏州,便称其为苏州河 。而苏州河上,最著名的桥梁便是上海外白渡桥,它不仅是老上海市区连接沪东的重要通道,也是旧上海金融与外贸运输这两大支柱型产业得以贯通的重要枢纽 。
外白渡桥的名字颇有深意,其中的“白”字,既不是白颜色的白,也不是明白的白,而是特指无代价、无报偿的白,例如白看戏、白给,而这里的意思是“白过桥” 。
外白渡桥之所以能够白白通过,这是上海各界努力争取的结果 。1848年,继英租界后,美租界又在上海虹口开辟,往返于苏州河两岸的人增多了,那时人们要过苏州河,只能依靠小船摆渡,往来很不方便 。精明的英国商人威尔斯抓住了这个商机,1855年,他成立了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并获得了上海公共租界当局的默许,拥有在苏州河口一代建造和使用桥梁的专利权,期限长达25年 。1856年10月,苏州河上第一座木桥落成,被人们称作威尔斯桥,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收费大桥由此诞生 。仗着垄断特权,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规定,行人车辆过威尔斯桥都要收取过桥费,而且很快就翻番,每人每次过桥费最后从一文铜钱涨到两文铜钱,外国人甚至要交得更多 。车辆过桥则另有规定,譬如月票为白银一两,年票为五两 。
两文钱在19世纪中叶的上海可以买什么?以1850年9月上海英租界伙食铺的售价为例,当时鸡肉每斤95文,鸭肉每斤110文,鸡蛋每个6文 。两文钱并不是一个大数目,但是对于常过桥的人来说,经年累月地上缴过桥费,也是不小的负担 。而这笔买路钱一旦收了,眼看着就再无收手之日 。威尔斯坐地收银,很快赚得盆满钵满,引发了包括外国人在内的上海居民不满 。1865年,一个愤怒的过桥人甚至殴打了威尔斯桥的收费人,最后被处以罚金了事 。
因为有垄断权出让在先,上海公共租界当局也无可奈何 。经过数次与该公司的艰苦谈判,1867年,上海租界当局支付了一定的补偿费用后,获得了外国人免费过威尔斯桥的权利,但是华人过桥仍然要付费 。一些华人为了争气,宁肯多花费时间坐摆渡船到对岸,就是不走威尔斯桥 。
这个局面一直到1872年《申报》创刊才有所改变 。《申报》从创刊之日起,几乎每天都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一篇论说性质的文章,表示报纸言论应“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 。1872年5月4日,刚刚创刊五天的《申报》就在显著位置发表批评文章,为国人在威尔斯桥上所受的不公待遇打抱不平 。《申报》指出,即使是建桥时花费了巨资,想用过桥费来偿还本钱,收费也应该一视同仁,不应当单向华人收费 。《申报》更一针见血地估算,每天过桥的人约有五、六万人之多,即使每个人每次付两文钱,“每年余应有两万余金” 。而倘若以《申报》发表的这个数值为准推算,威尔斯桥一口气收了16年的过桥费,收入早就能够偿付建桥本金和维修费用 。因为该桥工程师后来曾声称威尔斯桥造价为12000两白银,但根据上海租界工部局留存的一份董事会会议记录则显示,该桥实际上只花了6900两白银 。
《申报》一边惊诧过桥费暴利数额之巨大,一边怒斥威尔斯贪得无厌 。根据《申报》的报道,华人当时已经派代表到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与其理论,争取华人能够和外国人一样,过桥不再缴纳费用 。此外,大家还齐心协力,捐钱捐力,在北京路怡和码头,设立五只“义渡”,义务摆渡华人过苏州河,一起抵制威尔斯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