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与土地爷、关公齐名的,大概就是城隍了,几乎有城的地方,就有城隍庙,可城隍究竟算哪路神呢?
【城隍究竟算哪路神?始见于周易清朝时成全能】 “城隍”二字,始见于《周易》,即:“城复于隍,勿用师 。”带有很强的哲学意味,推测文意,这里的“隍”大概是城基 。但到汉代时,人们多将隍理解为护城河,以后相延不改,但这显然不是《周易》中的意思 。
祭祀城隍,古已有之,应是上古社祭的延续 。受佛教西来的影响,到三国时,城隍渐渐人格化,《搜神记》中便记载了南京城隍蒋子文的故事 。将祭城隍列入典制,始于南北朝,唐朝时,城隍信仰已相当普遍,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都写过祭城隍的诗文 。
唐人心目中城隍乃紫衣朱冠,城隍庙中的塑像皆如此,按唐代服制,三品以上方可衣紫,因为紫色印染较难,故奉紫为上品,至宋元一直未变,明朝时大红色异军突起,所以明清城隍亦有着红袍者 。
元代时,因道教风行,城隍信仰空前发展,元代韩从政《佑圣王灵应碑》称,至正年间,皇帝再次封城隍为王,并大修庙宇,“壮如王者之居” 。此前城隍的主要职责范围是管死人,到了元朝则明显扩大,开始“司分善恶,部领山川”,而且告别单身生活,有了城隍夫人 。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特别崇信城隍,开国后第二年便大封城隍神,当时的京都(南京)的城隍被封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北京的城隍被封为“承天鉴国司民显灵王”,不同城市的城隍开始论资排辈:京都等五大城的城隍都封王,是正一品,此外府州以下为正二品,州城隍为正三品,县城隍为正四品,与当地的主官平起平坐 。
这套体系看似严谨,其实混乱不堪,因为在百姓信仰中,城隍早已被人格化,如苏州祀春申君、杭州祀文天祥、上海祀秦裕伯、桂林祀苏缄等,春申君、文天祥在世时的职位显然高过正二品 。
结果是,这套荣衔制度并未得到民间认可,后明廷干脆将北京、南京的城隍封为“都城隍”,直接称帝,这个比较直观,都城隍压倒各地城隍,成为不易之论 。
明清两代北京有城隍庙四座:都城隍庙、宛平城隍庙、大兴城隍庙、江南城隍庙 。而都城隍庙庙会历史最悠久,复兴门内的成方街(旧称城隍庙街)路北 。始建于元至元四年(1267年),名佐圣灵应庙 。明永乐年间重修,改名大威灵祠 。以后多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 。
清朝时,各地盛行的城隍巡城的风俗,此时城隍已成全能型神,负责祈晴求雨、驱除兽患、警示监督、社会治安、安抚孤魂野鬼、劝善止恶、判断讼狱等,甚至科考前,举子也要到城隍庙祭拜 。
由于“城隍巡城”扰乱地方,且有迷信之嫌,辛亥革命后开始被禁止,1928 年,国民党教育部颁布神祠存废条例,城隍庙在废止之列 。老北京显赫一时的都城隍庙,也因此而衰败 。
- 秦始皇的墓究竟有多大?为什么现在还不敢挖
- 契丹王朝神秘失踪之谜契丹人究竟去了哪里
- 三国历史上的孤胆英雄究竟为何是他?
- 揭秘:明神宗究竟是为何30余年不上朝?
- 宋仁宗究竟为什么拖了四十年才立太子?
- 景颇族舞蹈景颇族刀舞究竟有多帅
- 张良墓在哪里?张良死后究竟葬在哪里
- 去向之谜:揭秘建文帝朱允炆究竟去向何处?
-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尼雅精绝古城的突然废弃
- 玉皇大帝的身份有多大?玉皇大帝究竟有何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