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以翰林院七品编修被征调回安徽老家协办团练那几年 , 虽然落魄潦倒 , 很不得志 , 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 所以也积累了赏加按察使衔 , 奉旨交军机处记名 , 遇有道员缺出 , 请旨简放的做官资本 。道员是四品官 , 再往上升就是省级领导 , 较之七品编修 , 那是大多了 。曾国藩有意推荐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 , 就是由此而来 。不补充说明这一点 , 人们难免会感到疑惑:只是一个高级幕友的李鸿章 , 何以一下子能够出任一省巡抚 。
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影印出版的《湘乡曾氏文献》一书中 , 收有咸丰十一年十月二十四日曾国藩写给曾国荃的一封信 , 这封信和薛福成的《书合肥伯相李公用沪平吴》一文 , 不仅详细记载了李鸿章带兵前往上海前的形势 , 而且揭示了曾国藩作出派兵援沪决定的另一动因:当时 , 江苏全省 , 长江以北尚多完善之地 , 江南则只有镇江一城为清兵所有 , 此外就只剩下一个上海孤城 , 靠着外国洋兵的出力帮助 , 总算没有被太平军吃掉 。但上海三面受敌 , 一面临海 , 毫无回旋余地 , 洋兵又“恃功骄倨 , 缓则索重赏 , 急则坐观成败” , 完全依靠他们不得 , 长久之策是希望在安庆立下大功的曾国藩能够派兵到上海援助 。但曾国藩虽以两江总督身份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 , 其实他手上直接掌握的兵力 , 主要就是曾国荃用来攻打安庆的那几万湘军 , 并没有余力兼顾上海 。可是 , 来安庆求援的上海官绅士商们 , 提出了一个让曾国藩大为心动的建议:只要曾国藩答应赴援上海 , 每月将得到十万两白银的助饷 。众所周知 , 湘军并非由国家供养的正规部队 , 而是一支类似民兵组织的地方武装 , 从成立那天起 , 其粮饷与给养就得靠自己设法解决 , 因此湘军的兵力始终不能根据实际需要尽力扩充 , 筹饷一事也一直是曾国藩最感头痛的问题 。咸丰十年(1860)以后 , 曾国藩虽被正式任命为两江总督 , 有了可以收粮征饷的地盘 , 但其时江浙两地大部沦陷 , 赋入有限 , 湘军的粮饷主要还得靠大本营湖南接济 , 此外能够依靠的 , 就是湖北 。多年来湖南方面虽然顾全大局 , 勉力支持 , 但仰面求人 , 毕竟是一件让人抬不起头来的事情 , 如今上海方面主动提出每月助饷十万的建议 , 无异于天降财神 , 要说曾国藩不为之心动 , 怎么可能!所以 , 不论是为了获得这笔巨额饷银的收入 , 还是为了保全上海 , 以便形成东西两线互相配合分进合击太平军之势 , 曾国藩都必须打消顾虑 , 派兵援沪 。至于曾国荃不愿领头前往 , 一心只想获取攻占金陵的头功 , 而将崛起政坛的难得机遇这份大礼拱手送给了李鸿章 , 其间变化契机 , 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插曲而已 。这再次充分证明:英雄不仅是时势造就的 , 而且历史变化的关键 , 常常在人们的一念之间 , 确实显得非常微妙 。
李鸿章是安徽人 , 又在本省办过多年团练 , 与当地武装多有往来联系 , 他欣然领命回安徽招募淮勇后 , 招来几个较有名气的团练首领 , 以他们的基本武装为骨干 , 又有上海绅商提供的丰厚饷银 , 短短几个月内便招募了数千人马 , 一律按湘军营规予以编练 。曾国藩又将几营湘军老兵编入这支新军 , 提高它的战斗力 。这支新武装此后被人称为淮军 。李鸿章的淮军后来不断发展壮大 , 不仅为朝廷保卫上海收复苏南立了大功 , 也因为扫清了太平天国的后院 , 使金陵成为一座孤城而加速了太平天国的灭亡 。李鸿章和曾国藩一起受到了朝廷的嘉奖 。曾国藩被封为一等毅勇侯 , 加太子太保;李鸿章被封为一等肃毅伯 , 两人同时赏戴双眼花翎(《清史稿·曾国藩传》、《清史稿·李鸿章传》) , 其地位名望已经不相上下 。这一年李鸿章四十二岁 , 离开安庆只不过两年时间而已 。
- 李鸿章叹为观止的吸烟排场:只有嘴和胸脯动
- 李鸿章后代中三位是亿万富翁李鸿章后人现状
- 历史上看不起政治暴发户的官二代有何下场
- 李鸿章身后任评说:不变的是人变的是历史的笔
- 1896年李鸿章访问俄国曾受贿300万卢布?
- 解读李鸿章得罪翁同龢致甲午海战大败?
- 曾国藩与学生李鸿章谈外交:要以诚打动洋人
- 1871年李鸿章与日本使团的激烈交锋始末
- 背黑锅冠军李鸿章:所受委屈比窦娥还冤
- 真实康有为:伪造密诏一心想当政治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