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 , “攻城拔寨”是历来战争的直接目标和关键动机 。随着战事迭起 , 攻防相生 , 城池也因此成为最大最重要的战争舞台 。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代 , 诸侯纷争 , 群雄并起 , 战争极其频繁 , 也因此形成了各诸侯国割据自立的多中心城池筑城体系 , 仅《春秋》、《左传》、《国语》提及的城邑地名就达千余座 。
据不完全统计 , 仅战国时期较大规模作战行动就有230多次 , 其中2/3以上和攻城有关 。根据《孙子·谋攻》中“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 , 此攻之灾也”的说法推断 , 在那个冷兵器的时代 , 攻城往往会伴随着极高、极可怕的伤亡率 。但这也同时说明当时的守城战术和器具 , 必然非常完备和发达 。因此 , 有兵圣之称的孙子 , 也认为攻城是万不得已的“下下策” , 并告诫道:“故上兵伐谋 , 其次伐交 , 其次伐兵 , 其下攻城 。”
网络配图
对此 , 同时代的墨子也持相同观点 , 并利用自己掌握的“完美守城攻略” , 四处推行自己的“非攻”理念 。在他的著作《墨子》中第十四、十五卷就专门介绍了守城的装备、战术、要点 , 共二十篇 。虽然目前仅存十一篇 , 可已经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冷兵器时代的城池防守之术 。
从军事博弈的发展脉络看 , 历代中原统治者 , 之所以都特别偏爱建立在城池防守基础上的“非攻”军事防御手段 , 也许正是得益于筑城技术的高度发达和城防之术的极高效率 。于是 , 专守待敌、后发制人的“筑城防御”军事思想大行其道 , 并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文明的走向 。从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开始至今 , 无论是历代对于长城防线的高度重视 , 还是今天我们依然用“钢铁长城”来形容我们的国防理念 , 都足以说明这种以城墙为基础的战略防御思想 , 对我们的影响是多么重要、多么深远 。
当然 , 这种“被动防御”的军事思想形成 , 除却“人不犯我 , 我不犯人”的平和民族性格因素外 , 还与中原民族的生存环境和经济特征是分不开的 。中原民族的农耕经济 , 自然离不开长江、黄河广大流域的沃土滋养 , 中原民族已经习惯了定居的安乐和富足 , 自然不会 , 也不愿像游牧民族那样游击争斗 。而平原之上 , 无险可守 , 要守卫自己的领土 , 保护自己的家园 , 特别是针对游牧骑兵部队骚扰的最好办法 , 自然是建造坚固的城墙堡垒 。
同时 , 高大的城墙还能提供防洪水、防强盗、防猛兽等多重安全功能 。“四塞以为固”的中国 , 也因此能够在四四方方的城墙庇护下 , 码着四四方方的文字 , 迈着四四方方的脚步 , 从容又体面地延续着一种辉煌而伟大的黄色文明 。
网络配图
中国人对于城池的偏爱 , 除却以上诸多因素外 , 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心理原因 , 那就是自信 。这种自信 , 是建立在人口盛昌、经济繁荣和文明发达的多重基础上 。换句话说 , 筑城的底气在于“建”得起、“防”得好、“守”得住 。正如我们喜欢用“固若金汤”来形容防守 , 或者爱唱“万里长城永不倒”一样 , 这些都是这种民族集体自豪心理的微妙写照 。
- 火车什么时候发明的 火车的发明时间
- 雍正皇帝继位之谜究竟是篡改诏书还是合法上位
- 玛雅文明是这样消失的竟和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 距今一千九百年的庞贝古城究竟是如何消失的
- 精绝古国的九层妖塔是真的竟被称为九层妖楼
- 朱元璋是美是丑现在流传的相貌是被丑化吗
- 岳飞的儿子岳云:岳飞长子岳云是亲生还是养子?
- 精忠岳飞金兀术简介历史上金兀术是气死的吗?
- 岳飞的母亲是谁?历史上岳母刺字只是个传说?
- 抗金名将张宪简介历史上张宪结局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