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揭秘:为什么让美猴王去当弼马温?( 二 )


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石刻画像
“猴辟马瘟”的民俗不但常见于中国,还广布印度、伊朗、泰国、日本等其它亚洲国家,并产生了诸多变体 。在这些变体中,猴子不仅仅可以避免马的瘟疫,也可以保护其它动物免受疾病折磨 。在泰国,人们习惯在象舍前饲养猴子,认为上蹿下跳的猴子可以吸引邪神的视线,让它们无法集中精力侵害自己的大象;在日本熊野地区,农户常常在牛圈前悬挂猴爪,试图将灾害拒之门外;在前面说到的农书《齐民要术》中,也提到过养猴于羊圈中,利用“此兽辟恶”的属性,治疗“羊脓鼻口颊生疮”的方法 。可见从世界范围来看,猴子和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亲密关系 。
日本伊奈川神社马厩护符
亚述石碑上的猴子和大象
虽说如此,相比于其他文明,在汉文化圈的文字和图像记载中,猴子服务马匹的机会远远高于其他动物 。这一方面是由于对汉文化圈中上层人士来说马匹的重要性远超其他家畜,另一方面也是由汉语的特性决定的 。在日常生活和对话中,中国人总是喜欢讨个好口彩,这种“口彩”通常是利用汉语的谐音实现的 。在汉语中,“猴子”的“猴”字和“侯爵”的“侯”字同音,人们常常利用猴子骑马的造型表达“马上封(逢)侯(猴)”或“马上有侯(猴)”的意思 。从汉代开始,“马上有猴(侯)”和“马上射雀(爵)”之类的形象就非常流行,人们将这些图像制作成摆件,雕铸为饰品,甚至刻镂于墓室的墙壁上,抒发着自己对建功立业的炽热渴望 。不仅如此,汉代的马戏演员还将“马上有猴”的场景通过杂技现场表演了出来,称为“猿骑” 。据晋代史书《邺中记》记载,五胡十六国时后赵皇帝石虎的宫廷中,曾有“衣伎儿作猕猴之形走马上 。或在胁,或在马头,或在马尾,马走如故”的“猿骑”表演,当时后赵实际控制的区域主要在北方,并不盛产猴子,因此想出了用人模仿猴子的方法,在其它地区,则会使用真正的猴子进行表演 。直到如今,“猴子骑马”仍然是马戏团的保留项目之一 。
汉画像砖上的“猿骑”图像,转引自王子今:《“猿骑”考——借助汉代画像砖的探索》
海南猴岛的猴子骑马杂技
“心猿意马”与全真道内丹术
“马上封侯”的吉祥表达,使猴子和马共同出现的几率大大增加,久而久之,猴子便由功能繁多的“辟恶”之兽变成了专管马匹的“弼马温”,这也决定了后来美猴王的命运 。然而,《西游记》的作者让美猴王做养马的官,用意还不仅于此 。
熟悉《西游记》文本的读者都知道,《西游记》虽然是以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佛教故事为背景,但它的回目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道教色彩的词汇,比如第四十一回叫《心猿遭火败木母被魔擒》,第八十二回叫《姹女求阳,元神护道》等等,其中“木母”“姹女”“元神”都是道教术语 。根据南开大学陈洪教授的研究,我们现在看到的百回本《西游记》,在最终成型之前曾经过一位道教人士的修改,这位修改者在小说中加入了许多全真道内丹修炼的元素,并改写了小说的回目 。回目中的道教术语都指代着小说中的人物,如“心猿”“金公”指孙悟空,“意马”指白龙马,“木母”指猪八戒,“姹女”则指女妖等等 。
在全真道的理论中,修炼内丹时,心中的种种杂念会化作“心猿”“意马”四处奔走,如无法妥善收束,便不能修炼成功 。“全真七子”之一的马钰曾经作歌咏唱收束心神的过程,其中有一首说道:“妙玄易解,心意难善 。穷究如何长便 。牢捉牢擒,争奈马猿跳健 。十二时中返倒,斗唆人、生情起念 。当发愿,便至死来来,与他征战 。饶你十分颠傻,却怎禁,坚志专专锻炼 。达悟知空,自是内观不见 。才方生育天地,药炉中、日月运转 。常清静,圣功生,神明出现 。”其中既有“马猿跳健”,又有“达悟知空”,简直就是为孙悟空这个人物所写的 。如果按照这个理解继续思考,《西游记》“大闹天宫”一段中天庭采用种种办法对付美猴王,正象征着种种收束“心猿”的手段 。在小说的第七回中,讲到齐天大圣将天庭打得七零八落,文后有几首赞诗,其中一首说:“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 。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从其中“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两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中安排孙悟空做弼马温,除了以“辟马瘟”的谐音调侃美猴王之外,还暗含着让作为“心猿”的美猴王辅弼“意马”重归温顺的意思 。而美猴王抛弃弼马温的官职反出天庭,正意味着单凭心神无法控制奔驰的意念,最终导致修行失败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