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早年与江北反孙势力的来往:并非东吴的铁杆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记载了鲁肃两次投奔东吴的经过:
第一次投吴,是建安三年孙策在世时 。“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 。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 。袁术闻其名,就署东城长 。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馀人,南到居巢就瑜 。瑜之东渡,因与同行 。”
这次投吴不久之后,鲁肃就以还葬祖母为由,辞别孙策回到家乡东城 。
第二次投吴,从史料记载看,当为孙策死后 。而且鲁肃投吴前,曾出现过刘晔劝鲁肃投奔巢湖郑宝的小插曲 。
刘子扬与肃友善,遗肃书曰:“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 。急还迎老母,无事滞於东城 。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馀,处地肥饶,庐江间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 。”肃答然其计 。葬毕还曲阿,欲北行 。会瑜已徙肃母到吴、肃具以状语瑜 。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谓肃曰:“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 。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 。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 。”肃从其言 。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
从这段史料看,鲁肃已经答应刘子扬投奔郑宝,而周瑜抢先“徙肃母到吴”,力劝之下,鲁肃这才答应事吴 。
但是,《鲁肃传》记载与《三国志》其它章卷略有误差 。《三国志·魏书·刘晔传》中的说法是,当时郑宝在江淮间聚众,因为刘晔(字子扬)是汉室宗亲、光武之后,强拉刘晔入伙 。后来曹操派使下扬州,郑宝、刘晔都去拜会,酒宴间,刘晔借机自取佩刀杀死郑定,“斩其首以令其军”,并宣称,“曹公有令,敢有动者,与宝同罪 。”对郑宝的人马,刘晔“抚慰安怀,咸悉悦服,”被拥为首领 。但拥众一方不是不是刘晔的志向,他带兵投奔庐江太守刘勋 。建安四年冬,孙策夺取庐江,刘勋只得北投曹操 。
从《刘晔传》中看,郑宝死在建安四年冬天之前 。而《鲁肃传》中,鲁肃在周瑜劝说下第二次投吴,“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 。这一时间上的“矛盾”,导致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中,没有采用这段记载 。
不过,史料上小小的误差,并不能推翻鲁肃与刘晔的交往关系 。实际上,与鲁肃交往的亲曹人士,恐怕不止刘晔一个 。为此,要从鲁肃的家乡说起 。
《鲁肃传》说,鲁肃是“临淮东城人”,这是《三国志》的作者在行政区划上犯了点小错误 。早在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临淮郡已更为下邳国,治所在下邳,东城县则属下邳国境内 。下邳国在当时为交通南北、纷争四起的所在 。曹操、刘备、吕布等“豪强”们都曾在这声土地上纵横驰骋 。而东城县为今安徽定远县,处在淮河、长江、巢湖三角地带之间 。鲁肃生长在淮南江北的士夫交游之乡,看够了周围曹操、袁术、吕布、孙策多股势力纷争横夺,加上鲁肃家财丰厚,喜爱结交豪杰,又志向远大,很想借乱世之机成就功名 。所以他很容易交上不少类似刘晔的朋友 。从史料中推测,很可能与鲁肃交好的江北人士还有:
一是下邳名士陈登 。汉末曹操又废下邳国,改置东城郡,治所恰恰相反恰恰是东城县 。而这首任东城太守,便是陈登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曾记载,广陵太守陈登于匡琦击退孙策北犯之兵,于是“迁登为东城太守 。”匡琦之战是建安四年的事情,陈登迁任东郡的时间是在匡琦之战以后,与鲁肃第二次投吴的时间接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