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河之战背景:明朝苟延残喘而后金日益壮大

大凌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战役,它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崛起 。大凌河之战背景是在明末清初之时,由于清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曾在北宋时期建立金国 。历史上为了区分明确,将清朝的前身命名为后金 。大凌河之战是苟延残喘的明王朝与正在崛起的后金政权之间的交锋 。
大凌河之战中雕塑
大凌河之战是在两个政权内忧外患的局面下展开的,所以大凌河之战背景需要从两个角度来看 。一反面是明王朝的腐朽统治,崇祯皇帝励精图治仍是无力回天 。另一方面是建立不久后金政权,正在日益壮大,内部势力急需巩固 。首先明朝经历了几百年的昏聩统治,朝中宦官专权,打了败仗的祖大寿被孙承宗招纳回来后片刻不敢离开军队,以防被押进东厂 。所以这就预示了祖大寿在此次战役中会畏手畏脚,不敢全力出击与金军死拼 。其次,后金政权中各位皇子争权,最后由于皇太极在千里奔袭上取得巨大胜利,因此在大凌河之战中皇太极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 。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来看,最后战争的结果与大凌河之战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 。明朝因腐朽而衰亡,最后战争失败已是必然 。清军此时积极对外扩张,再加上皇太极杰出的军事天赋和人心把控,招降祖大寿更是必然 。
【大凌河之战背景:明朝苟延残喘而后金日益壮大】大凌河之战背景是两个王朝的战争,同时也是两个民族的战争 。这次战争的失利加速了清军对中原地区的占领 。
大凌河之战过程
大凌河之战过程非常具有心理战的代表性,皇太极对人心的把控堪称恐怖,这也是他最后成为清朝皇帝重要原因,大凌河之战过程中皇太极使用的方式仅是冰山一角,但依旧使祖大寿甘心受降 。
大凌河之战
大凌河之战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首先是围城阶段:皇太极一改原来的强攻战略,将城池围住,使得城内粮草断尽,只能等待援军 。其次是打援阶段,前后共价三次援军来救,但都被清军轻易打退,最夸张的是,清军仅用二百士兵将六千明军追杀的狼狈逃窜 。皇太极更是利用了一次虚假增援险些围歼祖大寿军队 。继而是议和阶段,由于援军兵力虚弱不是清军对手,只能在城中坚持,面对皇太极的议和,思量过后依旧坚持 。最后攻坚阶段,四万明军救援,但是祖大寿按兵不动,以为这是皇太极的又一次奸计,但最后结果证明,自己再次上当 。对自己和明王朝彻底失望的祖大寿只能带领手下将领甘心受降 。
大凌河之战过程在现如今的影视作品中已有改动,虽然祖大寿是明末三杰之一的将领,但与最后叱咤中国的皇太极相比依旧是小巫见大巫 。皇太极对祖大寿的军事才能是非常肯定的,这也是皇太极一直耐心劝降的原因,同时这也皇太极为了展示自己的招贤纳士,与腐朽黑暗的明王朝做出鲜明对比 。可以说大凌河之战是明朝将领甘愿受降的开端 。
大凌河之战结果
大凌河之战结果是以清朝皇太极取得最终胜利,明朝祖大寿向清军投降为结局而告终,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战争之一 。
大凌河之战画像
大凌河之战结果以清朝获胜告终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三点 。第一,大凌河之战的时代背景处于明末清初年间,明王朝此时已经处于衰落时期 。大凌河之战的社会背景为当时存在两个政权,明王朝内忧外患,内忧是明王朝内部统治已经腐败衰落,外患是新兴的后金政权正在日益壮大 。第二,大凌河之战的领导能力,其参战方为清朝皇太极和明朝祖大寿,其中皇太极具有杰出的军事才干和凝聚力,在作战期间,利用恩威并施、招降恐吓等多种手段,将心理战术和实际作战巧妙结合,给予对方作战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