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战背水一战:宋朝军队切断自己的退路

历史上关于崖山海战的评价是具有双面性的,一方面,宋朝军队在崖山海战中奋勇抵抗,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宋朝军队切断自己的退路,背水一战,与元军决一生死,以此来保卫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虽然宋朝的领土仅剩下崖山这一个地方,但是这些宋朝的兵民没有选择投降 。
历史上关于崖山海战的评价还有另一方面 。元朝在集聚了力量后,开始进攻南宋 。沿着东南海岸,元军将南宋的皇帝逼到了广东地区 。元军打赢了崖山海战,灭掉了南宋,统一了中华地区 。北宋虽然统一了中国,但是只是小格局的统一,但是元朝却是大格局的统一 。
网络配图
元朝的皇帝忽必烈在评价崖山海战的时候,并没有贬斥他的敌人,而是非常赞赏这些南宋军民的抗争精神,他号召蒙古人要学习这样的精神 。周恩来在评价崖山海战的时候,说崖山海战显示出了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崖山海战的遗址要好好保存,要让后代人铭记崖山海战的精神,在极端情况下也不要屈服 。
近年来,网络上有些关于崖山海战的评论很不和谐,这些言论中指出,崖山以后无中国 。他们认为,汉人的宋王朝在崖山以后已经灭亡了,新建立的元朝是胡人的王朝,这种言论明显是破坏国家统一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论是汉人的宋朝还是蒙古人的元朝,都是中华民族的朝代 。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规模海战,崖山海战地点也具有纪念意义 。
崖山位于现今新会区崖门镇,银洲湖水由此处出海,这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 。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而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从而故又名崖门 。但仅从地势上看,两山夹一海,地势险要,实在易守难攻 。现如今,崖山港在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之后,因泥沙淤积,已成为陆地 。人们不可能再一睹当年的海港风貌 。而且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宋军的舰船只能屯驻和停泊在崖山西北的港口内,不能将舰队全停泊在崖山的东南岸,面向大海 。西北港内虽有南、北两个出入口,但由于“其北水浅,舟胶,非潮来不可进”,在退潮时只有一个出入口,实际上也影响着军事上的进退 。因此选择崖山作为战争据点和基地,是有些令人困惑的 。
网络配图
若追踪一下崖山海战地点,就会发现另外一个现象 。流亡中的宋廷曾在南方的湛江海面硇洲岛驻扎,现如今岛上仍然有宋廷修建的行宫、书院等遗址 。由此可以推测,若不是有长时期驻扎的打算,宋廷是绝不会在未准备充分的状态下大兴土木的 。但由于宋军在此驻扎不久后就掉头北返前往崖山 。从行军的路线上看,这是迎向元军追兵之“逆行”之举,并且从季风的角度看,亦是逆流、逆风 。
现今崖山海战地点业已不可考,约位于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向南约5公里,南海与银洲湖的相接之地 。即以古井镇官冲村中一个无名小丘为中心,北起银洲湖,南至崖门口,方圆数十里的水陆区域内 。
?崖山海战十万人殉国指的是在宋元崖山海战中,宋朝方面有十万人投海自杀,为国殉难 。宋朝在崖山聚集有20万人,除了士兵以外,还有一些不具备作战能力的人,包括文官、百姓、宫女太监、士兵家眷 。在崖山海战失败迹象出现后,这些人选择了投海自杀 。
对于崖山海战十万人殉国事件,其实很好理解 。当时的南宋只剩下崖山这一个地区 。崖山海战败象出现后,这些没有战斗力的人,如果选择继续战斗的话,那么只能是死,况且他们没有参加过战斗,不知道怎么战斗 。
如果在崖山海战中殉国的十万人选择投降蒙古人的话,他们的境遇未必会好 。按照蒙古人的习惯,投降必须在蒙古人进攻以前投降,如果在战争过程中投降,只能是被杀的命运 。这十万人知道投降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只能选择投海自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