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代遣唐使以来,中日两国关系逐渐发生了微妙变化 。日本逐渐从向中国学习、遣使示好,转而自立门户、反客为主 。到明代倭寇屡屡骚扰东南沿海时,中日两国关系已经开始恶化 。那么,在明代之前的元代,两国之间又是何种关系呢?
“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曾作有《木兰花慢》词一首,词中提到“伏波勋业照青编 。薏苡又何冤?笑葺尔倭奴,抗衡上国,挑祸中原 。分明一盘棋势,漫教人、著眼看师言 。为问 鹏瀚海,何如鸡犬桃源 。”词中有“倭奴”二字,又称其“抗衡上国”云云,显然说明在元代,中日两国即有不睦乃至战事了 。所谓“伏波勋业”,是以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征伐越南事,概指元军诸将东征日本 。整首词隐约表达了元代征伐日本的战事,但“薏苡又何冤”之句又是何意呢?这就需要进一步联系《元史》,来作一番史料探寻与揣摩了 。
网络配图
据《元史》卷二○八《外夷一》载:“日本在东海之东,古称倭奴国 。或云恶其旧名,故改名日本” 。事实上,白朴词中所言的“倭奴”古名,源自汉代 。公元57年,日本列岛南部的“倭王”遣使朝贡,欲借臣属于汉王朝树立自己权位和王位,故求汉皇赐封,而光武帝赐其为“倭奴王” 。直到唐代咸亨年间,这受封于汉朝的“倭奴国”才改称“日本”,渐有自立门户之意 。
继续查阅《元史》,不难发现,白朴词中的中日之战,有过两次,且发生在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 。原本,忽必烈没有打算东征日本,至元三年到九年间(1266—1269),还屡屡派使臣出使日本,有通好睦邻之意 。当时,对于铁蹄踏遍欧亚、一条马鞭征服世界的大元帝国而言,根本没有把弹丸之地的日本国放在眼里,以为日本必将臣服 。于是乎,他没有挥动马鞭进军,而是派遣使臣去通好了事 。
岂料好几次使臣东渡,要么因风浪巨大无法抵达,要么则因日本方面不作回应而不了了之,到后来,日本更直接拒绝忽必烈的使臣登陆,并明确声称不会向元朝纳贡称臣 。忽必烈原本只是图一“虚名”,让所谓“海内之国无不臣服”的声名成为事实,并非真心想要日本的朝贡之礼;所以还一直耐着性子,按兵不动 。多次遣使东渡,却屡遭拒绝之后,忽必烈忍无可忍,终于发兵日本了 。
【忽必烈东征日本始末曾想派遣使臣去通好了事】网络配图
至元十一年(1274)十月三日,元军大小战舰900艘、28000名士兵、15000名水手等,在都元帅蒙古人忻都、左副元帅高丽人洪茶丘、右副元帅山东人刘复亨等的率领下进攻日本 。高丽国王也派金方庆率领大军随同出征 。这次战役以元军占领日本两岛后,又莫名奇妙地撤军而草草结束 。至元十八年(1281),元军再次东征日本,用兵达十万之众 。而这一次则更为诡异,因为海上突起风暴,元军尚未登陆,已全军覆没 。还有一种说法,则是称元军诸将不和,无法统令行军,最终不得不以全线撤军收场 。这两次东征日本,元军撤军原因至今众说纷纭,无法确定 。而白朴词中的“薏苡又何冤”,就正是认为元军东征日本之所以失败,源于诸将失和、群臣猜忌而致军心瓦解 。
“薏苡”的典故,仍是出自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的史事 。《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称,马援征伐越南时,曾听说当地有一种“薏苡”的植物,其果实(即薏仁)可食用,有轻身健体的功效;服用后还可以避南方瘴气之害 。于是归国途中,他便将这种植物的种子载了整整一车回来,以便在国内种植推广 。可当时却有大臣向皇帝诬告,称马援载回国的车子里,曾经载有满满一车的珠宝 。白朴词中的“薏苡又何冤”,正是以马援之冤代指元军内部的猜忌失和,也间接地暗示了元军东征日本失败之因 。
- 忽必烈打日本:用了16年积蓄漂洋过海来逗你
- 上海十大顶级日本料理空蝉怀石所有食材空运味道不错
- 一般人我不告诉他的宝藏级歌手!为你细数日本十大国宝歌手
- 日本十大名烧:章鱼烧外酥里嫩,第七是哆啦A梦的最爱
- 日本战国时期家族内乱御馆之乱的影响有哪些
- 【慎入】世界上最短的裙子,日本女高中生校裙短到极限
- 菊花为何成为日本皇室的标志?
- 十字军东征的影响:破坏了拜占庭等国家的生产力
- 十字军东征中哈丁战役的过程是怎么进行的
- 日本桶狭间之战的经过与结果分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