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期立储之谜:为什么要建立秘密立储的制度( 二 )


乾清宫“正大光明”巨匾,这四个字是顺治御笔亲书的 。立储的谕旨密封在锦匣内,就放在这块巨匾后面 。
乾隆也曾两次用秘密立储的方法立储 。一次是他刚继位不久,选立皇次子永琏为储君,没想到永琏三岁就死了;第二次是1773年,立皇十五子永琰为储君,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嘉庆继位后因君主名讳改名为颙琰) 。以后的嘉庆、道光也均以此法立储 。到了咸丰时,一方面因国事纷扰,另一方面咸丰仅有一子,所以无须秘密立储 。同治、光绪均无子嗣,不需要立储,秘密立储制度遂告终结 。
无论是通过秘密立储还是通过其他方法继承皇位,都有一个“金凤颁诏”的仪式 。即先由礼部鸿胪寺官在紫禁城太和殿奉接皇帝诏书(圣旨),盖上御宝,把诏书敬放在云盘内,捧出太和门,出午门,置于黄舆内,然后鼓乐高奏,礼仪隆重,由礼部官员送上天安门 。天安门的城楼大殿前正中设立宣诏台,由宣诏官宣读诏书,文武百官按等级依次排列于金水桥南,面北而跪恭听 。宣诏毕,遂将皇帝诏书放在一只木雕金凤的嘴里,再用黄绒绳从上徐徐降下,城楼下的礼部官员跪接诏书,再用黄纸誊写,分送各地,宣示天下 。
【清朝中期立储之谜:为什么要建立秘密立储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