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挪军费为何成甲午战败的最大谣言?

在120年前的甲午战争中 , 因为各种原因 , 流传着各种谣言 , 比如 , 主炮晾衣服 , 邓世昌养狗、清朝实力不如日本等等 。但是 , 最大的谣言莫过于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 , 导致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前准备不足 , 装备落伍 , 以致造成甲午战争的失败 。其实 , 这个谣言来源于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文集》一书 。梁启超在书中说 , 自马江败后 , “群臣竞奏请练海军 , 备款3000万……颐和园工程大起 , 举所筹之款 , 尽数以充土木之用” 。这个说法 , 无疑与海军经费筹集的一般规律相差太远 。据有关史料记载 , 当时海军衙门除维持海军及年拨100万两充东北练饷外 , 要在光绪十四至二十年的6年中另外筹集军费3000万两白银是不可能的 。梁启超文章目的在于鼓动民众反对慈禧 。戊戌变法失败后 , 康有为和梁启超曾制造了许多谣言 。为了掩盖“围园杀后”的计谋 , 康有为逃到日本后不仅软禁了王照 , 还与梁启超一同篡改谭嗣同的“狱中题壁”诗 。
网络配图
从光绪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起 , 慈禧就开始常驻颐和园 。这说明颐和园已经初具规模 。可是工程仍在继续 , 并开始筹备慈禧60寿诞庆典 , 海军衙门经费继续挪用于园工 。据《洋务运动》一书记载 , 是年二月十六日奕匡片称:“查颐和园自开工以来 , 每岁暂由海军内腾挪30万两拨给工程处应用 , 复将各省督抚认筹海军巨款260万陆续解津发存生息 , 所得息银专归工用 。……惟每年拨工之款原属无多 , 各省认筹银两亦非一时所能解齐 。钦工紧要 , 需款益急 , 思维至再 , 只有腾挪新捐暂作权宜之计 。所有工程用款即由新海防捐输项下暂行挪垫 , 一俟津存生息集有成效 , 陆续提解臣衙门分别归款” 。八月二十五日 , 奕匡、福锟奏:“此次奉报出使经费197万两款内 , 已于本年四月间准总理衙门咨开奏准 , 暂行借拨颐和园工程银100万两 , 由津生息项下按年尽数归还”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 , 挪用于颐和园工程的 , 是海军衙门经费 , 而非北洋海防协饷 , 而且已经归还 。
其实 , 就海军经费方面来讲 , 清政府投入海军的经费一点也不比当时日本投入的少 。1861至1888年 , 北洋水师从筹建到成军的27年间 , 清政府一共投入海军经费一亿两白银 , 平均每年投入300万两 , 占年度财政的4%至10% 。日本政府从1868年到1894年3月26年间共向海军拨款9亿日元 , 折合成白银才6000万两 , 平均每年投入白银230万两 , 相当于同期清政府对海军投入的60%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战前提出在主要舰船上配置速射炮 , 需银60万两 。李鸿章却声称拿不出钱来 。直到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战败 , 他才上奏前筹海军巨款分储各处情况:“汇丰银行存银107万两;德华银行存银44万两;怡和洋行存银近56万两;开平矿务局领存银近53万两;总计260万两 。”拿不出钱来的海军和存款260万两白银的李鸿章形成了多么矛盾的对照!
据有关史料记载 , 直到甲午海战爆发前 , 无论从数量上看 , 还是从质量上看 , 北洋水师的装备应该超过了日本联合舰队 。当时 , 北洋水师与联合舰队铁甲舰方面的数量比是6:1 , 中国遥遥领先;非铁甲舰方面数量8:9 , 日本略胜一筹 。定远号、镇远号等军舰的护甲厚达14寸 , 即使是经远号、来远号的护甲也厚达9.5寸 。日本方面 , 即使威力最大的“三景号”舰 , 也缺乏北洋舰队这样厚重的装甲防护 。而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综合了英国“英伟勒息白”号和德国“萨克森”号铁甲舰的长处设计而成 , 各装12英寸大炮4门 , 装甲厚度达14寸 , 堪称当时亚洲最令人生畏的铁甲堡式铁甲军舰 , 在世界也处于领先水平 。就火炮而言 , 无论大口径火炮 , 还是小口径火炮 , 北洋水师均占优势 。200毫米以上大口径的火炮 , 北洋舰队与联合舰队的比例是26:11 , 我方遥遥领先;小口径火炮方面 , 北洋舰队与联合舰队的比例是92:50;只有中口径火炮方面 , 日本稍稍领先 , 中日之间比例是209:141 。因此 , 清政府认为自己的海军实力位居亚洲第一 。也正是基于这种力量对比 , 清朝政府才毅然对日宣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