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寒衣节的由来寒衣节是什么节日

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 。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 。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
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 。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 。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
历史记载
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 。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故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 。
唐代《唐大诏令集》卷77: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诚敬之心,荐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 。是知先王制礼,盖缘情而感时 。……自流火届期,商风改律,载深追远,感物增怀,且诗著授衣,令存休浣,在于臣子,犹及恩私,恭事园陵,未标典式 。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 。且仲夏端午,事无典实,传之浅俗,遂乃移风,况乎以孝道,人因亲设 教,感游衣于 汉纪,成献报 于礼文,宣 示 庶 僚,令 知 朕 意。”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中国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 。由于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 。吕希哲《岁时杂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 。皆服之以谢 。……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 。旧河北、陕西、河东转运使副无此赐 。祖宗朝,有人自陈,乃赐衣袄 。诸军将校皆赐锦袍 。” (←授衣)(祭祀→)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汴梁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至“十月一日”,则“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 。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 《梦粱录》记南宋临安也是“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茔 。内庭车马,差宗室南班往攒宫行朝陵礼” 。《河南程式遗书》云:“拜坟则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 。”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宋人尚无此称 。
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有当时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 。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 。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 。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上有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 。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
民俗由来
因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 。
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 。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 。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 。不过这种观点只能停留在推论上,因为有关中国民间于十月初一"烧献""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于文人的风土记述中,如果说寒衣节是先秦时就形成的,那就很难对这么长一段时间内的记录空白作出合理解释 。所以,也有人推断寒衣节俗的形成不会早于宋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