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宣泄对某人的愤怒不满之情,常会骂“不要脸”,意思是说这人不顾颜面,不知羞耻 。但却不会骂“不要面”,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 。“面”属于书面用语,多用于文学作品之中;相对而言,“脸”是口语,时常出现在口头对话之中 。比如我们在日常对话中会说洗脸、擦脸,却很少说洗面、擦面 。俗语说某人脸比城墙还厚,如果说成面比城墙还厚,便失去了口语生动活泼的效果 。口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在书面中采用文学化的语言表达:比如不要脸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成不顾颜面;洗脸亦可说成净面等等 。另外,“不要脸”在发音上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比“不要面”硬朗得多 。
其实,脸最早并不完全是口头用语 。明代之前的“脸”和“面”都是书面用语,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如唐代诗人岑参有诗:“岸花仍自羞红脸”,白居易“犹抱琵琶半遮面”以及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都将脸、面用进了文学词句 。后世才逐渐有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
脸和面现在的意思差不多,但在以前的意思却是有差异的 。脸是晚出的字,大约是魏晋以后才产生的,最初的意思就是颊,常常指妇女目下颊上可以施粉的部位 。如白居易的《昭君怨》“眉销残黛脸销红”,指的就是这个部位 。除此之外,“脸”在古代还有“睑”的意思,也就是眼皮 。南朝梁武帝《代苏属国妇》诗:“帛上看未终,脸下泪如丝 。”这里的“脸”就指眼皮 。而面的范围要比脸大,包括整个头的前部,脸只是面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演进,脸的语义逐渐扩大,跟面的意思基本一致了 。
知识链接
俗语常说的“面子”,是指表面吗?
“面子”的确有表面的意思,在有的方言中就将被褥面称为面子,另外还有衣服面子、鞋面子等说法,意思相似,都是指物体的表面 。面子既然有了表面的意思,逐渐发展出事情表面的意思也就不奇怪了,如《孽海花》中写道:“西后虽然退居颐和园,面子上不干涉朝政……”这里的面子,就是事情表面的意思 。
与此同时,面子的词义没有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它还发展出了体面、颜面的意思 。面本来就指头的前部,上面长着五官 。人长得美丑,主要就看这张脸了,因此尊严、体面跟“面”挂钩,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
自古就有好面子的人,石崇与王恺斗富就是一个争面子的典型故事 。石崇与王恺是晋武帝时人 。石崇是靠着在荆州当地方官时,指使属下抢劫商人而发家致富的 。他后来一路高升,还位列九卿之一 。王恺的姐姐则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母亲,他也就是晋武帝的亲舅舅 。作为皇亲,王恺自然看不上平民出身的石崇,而石崇也不服凭借贵族身份而高人一等的王恺,因此二人暗中较劲儿,非要压倒对方 。王恺家用麦糖水刷锅,石崇家就用石蜡当柴火煮饭;王恺用紫纱做成20公里的屏障,石崇就用锦锻做成25公里的屏障;比来比去,总是石崇略占上风 。王恺很不服气,于是搬来武帝做后盾 。为了帮助王恺获胜,晋武帝赠给他一株二尺多高的珊瑚树 。王恺十分得意地拿到石崇家向石崇炫耀,谁知石崇顺手拿出铁如意,几下就将珊瑚树击成碎片 。王恺以为石崇是妒嫉所致,要抓他去见武帝 。没想到石崇却轻松地说:“这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我现在赔给你就是啦 。”他命仆从取出自家的珊瑚树,别说二尺多高的了,就连三四尺高的也有六七株之多 。王恺看得目瞪口呆,自知不是对手,这场面子比拼也就此告一段落.
【为什么骂人时一般说不要脸而不说不要面】
- 鲧究竟是被谁给杀死的?为什么要杀死鲧
- 勾手指的由来?跟人约定为什么勾手指
- 拍马屁的由来是什么?阿谀奉承为什么叫拍马屁
- 中俄雅克萨之战为什么赢得了战争丢掉了领土
- 刘备为什么没给赵云高位?或为儿子做政治安排
- 温僖贵妃介绍:温僖贵妃为什么让康熙厌弃?
- 揭秘:为什么说纪晓岚并没资格与和珅斗法?
- 万历到户部为什么会借不到钱改善伙食?
- 同治皇帝刚死,慈禧为什么会说出垂帘听政的这种话?
- 咸丰帝设了八大臣,为什么慈禧还能参与权利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