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包拯屡屡犯颜直谏,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 。有一次包公要拿掉三司使张佐尧的职务,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张是仁宗宠妃的伯父,仁宗有点为难,想了办法,让张去当节度使,包拯还是不愿意,言辞更加激烈,仁宗生气地说:“岂欲论张佐尧乎?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包拯不客气回答道:“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 。”张最终没能当成节度使,仁宗回到宫中对贵妃说:“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史载,仁宗情急之下把节度使说成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
“仁政”,一直是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之前,没有一个帝王能以“仁”或冠以“仁” 。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烧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洛阳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以至天日无光,偏远地区的人们也带孝帽哀悼 。
正面评价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后,第二个比较开放和宽容的时期 。其根源就在于太祖皇帝赵匡胤的重文抑武和宽宏大量 。赵匡胤统一中国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实现了向文官治国的转变,未杀有功大臣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赵匡胤制定了法律,规定不能在朝廷上鞭打大臣,不准对公卿辱骂 。宋朝不兴文字狱,对读书人比较宽容 。到了宋仁宗赵祯继位,把这个传统弘扬到最大 。赵祯爱好学习,崇拜儒家经典 。他首次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拿出来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开了“四书”的先河 。
在宋代有太多赞美、歌颂仁宗及其“盛治”的宋人,这些人包括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曾巩、胡安国、刘光祖、周必大、杨万里、王璧、陈俊卿、刘克庄、赵汝腾、叶适、王十朋、文天祥等等 。在大多数宋人眼里,“仁宗盛治”远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宋仁宗一生节俭,有天内宴,端上螃蟹28只,在得知食一只蟹要一千钱,竟不忍下箸 。[8]
在嘉祐四年(西元1059,距赵祯驾崩还有四年),以宰相富弼为首的群臣连续五次上表请求给他加尊号为“大仁至治”,赵祯都没有批准 。但他死后再也阻止不了群臣给他加上“仁”的尊号了 。翰林学士王圭等群臣给他写谥曰:“臣闻元精磅礴,济万物而不昭其迹者,荐名曰天;至德汪洋,泽万世而不有其功者,建谥于帝……维其历古圣贤之君,莫不极所以尊明令显之称,又或至于代相袭之 。夫仁者圣人之盛德,岂独未有以当之耶抑当时鸿儒巨学反略于稽求抑又天之所启、期以克配先帝之庙乎《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此之谓欤惟功以创业为祖,德以守成为宗,皆尊尊之大义也 。先帝尊谥,宜天锡之曰神文圣武明孝皇帝,庙曰仁宗 。”
“仁”就是对帝王的最高评价,“为人君,止于仁 。”《宋史》评价赞美仁宗及其盛治:“(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 。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 。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 。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 。《传》曰:‘为人君,止于仁 。’帝诚无愧焉 。”
他的群臣们这样歌颂“仁宗盛治”:“四十二年于兹,可谓海内大治矣 。窃迹羲黄之前,敻乎莫索其详 。自《诗》、《书》之载,未有如兹之盛者也 。”
北宋学者邵伯温这样赞美“仁宗盛治”:盖帝知为治之要:任宰辅,用台谏,畏天爱民,守祖宗法度 。时宰辅曰富弼、韩琦、文彦博,台谏曰唐介、包拯、司马光、范镇、吕诲云 。呜呼,视周之成、康,汉之文、景,无所不及,有过之者,此所以为有宋之盛欤?”
- 清世祖顺治皇帝简介:顺治的儿子及妃子有哪些?
- 宋英宗赵曙简介空有一番抱负却英年早逝的皇帝
- 德昂族历史德昂族族称与族源简介
- 德昂族男女是怎样定情的德昂族婚俗简介
- 德昂族习俗德昂族丧葬习俗简介
- 桓温子女简介:桓温有几个儿子?
- 泰拉蒙战役简介泰拉蒙战役的历史背景与结果
- 宋哲宗赵煦简介少有大志,北宋最短命的皇帝
- 宋钦宗赵桓简介过于软弱的北宋末代皇帝赵桓
- 宋高宗赵构简介盛年主动禅位的南宋第一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