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继艳|大庆油田采油工刘丽:踏着铁人脚步走

编号南4-10-628的抽油机,掩映在草丛和树林深处。低声嘶吼的电机,拉动输入轴,牵引曲柄,通过连杆带动横船和游梁,驴头以每分钟6次、9次或12次的频率上下运动——这是黑龙江大庆6000多平方公里油田,6万多抽油机中的一座,有些甚至散落在马路边上。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已逾60年,累计生产原油超24亿吨,是我国陆上最大石油生产基地,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至今,6万多座抽油机和20万名员工,仍昼夜不歇从地下千米深处,抽取石油。
采油工刘丽,是大庆油田20万分之一。19岁成为采油工,如今47岁的刘丽,是第二采油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采油班长,已成长为我国石油工业油气生产领域专家型人才,获中央企业“百名杰出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质量工匠等荣誉称号135项。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刘丽共研制创新成果200余项,获国家专利38项。
2011年,刘丽工作室成立。这个建筑面积874.9平方米的工作室,被531名成员称为“院儿里”和“基地”。
被射灯照得亮堂堂的展厅,摆满了奖状、奖牌和奖杯。年代久远的金属奖牌,氧化出现锈迹,有的奖杯留下了参观者的指纹。十年间,刘丽带领工作室获得技术革新成果1048项。工作室荣获“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称号。

邹继艳|大庆油田采油工刘丽:踏着铁人脚步走
文章插图
刘丽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闷头干
刘丽的日程表,记录了她的行程轨迹:6月27日,从乌鲁木齐到北京;7月1日,北京到敦煌青海油田;7月6日,又赶往甘肃玉门油田……8月中下旬,刘丽因局地疫情困于大庆,但涌来的电话和消息,仍使她手机提示音此起彼伏。
她近1米7的个子,体态敦实,早年长期在野外工作,黑黢黢的,膝盖的酸疼总比雨水更先降临。她常穿着大红色工服,左手袖口洗出了白斑。多数日子工作至凌晨的习惯,保持了近20年,用丈夫杜守刚的话说,“比同龄的女同志要显老”。再有单眼皮的加持,似乎打不起精神——但聊起工作,头脑又是清晰的。
若在大庆,杜守刚接送刘丽上下班,单位离家车程20分钟,她也能睡着。杜守刚心疼,发给媳妇《熬夜最伤身》的微信文章,刘丽作息仍雷打不动。他得出结论:“刘丽这个弯还没转过来,还停留在王铁人那个年代。”
但不同于那个年代,靠地层压力,石油自己就会喷出来。如今,石油开发难度更大,不同生产阶段,会出现新的难题。对刘丽来说,闷头干不再是用身体搅拌泥浆,而要通过创新解决难题。
【 邹继艳|大庆油田采油工刘丽:踏着铁人脚步走】更换盘根,就是采油工眼里头疼的活儿。
这是一圈橡胶,盘成圆环填充在密封腔体内,起到密封井口,防止井液泄漏的作用。每隔一两个月换盘根时,工人要把螺丝刀近乎直立地插到10多厘米深的盘根盒内,一个个抠出来。但在指甲盖宽的缝隙里,根本使不上劲。冬天橡胶遇冷变硬,有时被挤碎还会产生碎片,抠出来更加费劲,一干一小时,手都冻透了。工人们用细铁丝做成小钩子,但仍治标不治本。
一次刘丽在使用口红时,发现转动底部,口红慢慢露出头来。她从这种旋转方式,得到启发,设计了上下可调式盘根盒。转动手柄,就可一次取出全部旧盘根,操作时长缩短到10分钟。该成果从2012年起,在大庆油田200口抽油机井推广应用。
此后,这项发明又经历5次改进,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新型节能盘根盒压盖,具有自润滑和扶正功能,可减少光杆与盘根的磨损,降低电能损耗。该成果于2017年获得大庆油田技术革新成果特等奖,2019年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一线创新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