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慈禧策动“奏请垂帘听政”之事,同样令人怀疑 。参与奏请的有手握重兵的胜保、大学士周祖培和贾祯、户部尚书沈兆霖、刑部尚书赵光等人,他们均是奕訢的心腹党羽,同慈禧素无瓜葛 。显然,无论在人事关系还是在地理阻隔,远在热河的慈禧都不可能对他们进行策动 。至于那个率先上疏“垂帘听政”的董元醇,时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只是一个地方小官,更与刚从内妾升为太后的慈禧互不相识 。他的上疏9月10日发出,14日才急递至热河 。而其时,奕訢尚未从热河返抵北京 。慈禧受人事和时空条件的限制,断难对“垂帘听政”的奏疏有什么指使 。而董元醇是周祖培的门生,他的上疏应该受周祖培的指使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关于“垂帘听政”的奏疏在提出“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的同时,特别强调“并简近支亲王辅政”,其意显然在于使皇弟恭亲王奕訢掌权 。
其三,慈禧与奕訢密谋的最有力之证据,是奕訢与两宫太后于9月5日在热河行宫的一次叔嫂会面 。据载,9月5日,奕訢以奔丧为由赶到热河,“值殷奠叩谒梓宫,伏地大恸声彻殿陛,闻者无不泪下,祭毕,太后召见 。恭邸请与内廷偕见 。不许,遂独对 。一时许方出” 。史料价值很高的《热河密札》也透露,奕訢到热河后,曾与太后“独对”一时许 。“独对”什么,所载都语焉不详 。因此,仅仅根据语焉不详的“独对”情节和其他间接的估计猜测,就推断慈禧与奕訢在那“一时许”的会面中策划了这一政变,不免有证据不足之嫌 。
其四,慈禧野心虽大,但羽翼未丰,尚不足担当策动政变的主谋 。直到“垂帘听政”之前,几乎所有政变的主要参与者,都难以成为慈禧的心腹党羽,以供其指使策动 。与此不同,具备策动政变实力的是业已崛起的奕訢集团 。在国际上,英法等国公开支持由奕訢集团取代顽固的肃顺集团,甚至打算用武力来达到目的 。在国内,由于肃顺等人在1858年“戊午科场案”和1859年“钞票舞弊案”中搞得士人满狱,士大夫切齿痛恨,如今见肃顺等人受咸丰顾命,人人自危,遂迅速在奕訢周围结成大党 。就连僧格林沁这样的统兵大员,也上奏表明他反对肃顺等八大臣的态度 。不仅如此,奕訢还因在北京议和期间的成效而频频得分,博得北京官僚层及军界的广泛拥护 。反观当时的慈禧,除徒有“太后”之名外,在策动政变的实力上安能望奕訢之项背?据上所述,陈潮指出,慈禧当时既无军队在握,又乏人事关系,且受时空条件的限制,显然没有理由成为策动辛酉政变的主谋 。策动辛酉政变的主谋当为奕訢及其心腹密友 。他们联合两宫太后,力主皇太后“垂帘听政”,目的是要在向顾命八大臣夺权时,避免“犯上作乱”之嫌 。极具权欲而又极其聪明的慈禧,十分愿意地联手参与,并在这一叔嫂联手的政变中被推上了台 。可以说,辛酉政变是清朝统治集团权力失衡的必然结局,慈禧通过政变上台却是历史的偶然 。历史的偶然性为慈禧专权提供了机遇和舞台 。
看过上述两种观点,可以说,要想真正地了解谁是“辛酉政变”政策的策划者,尚需要学术界继续研究与探索,以解开这一历史悬案 。
- 慈禧为什么敢对11国宣战?原因是什么
- 清朝慈禧真的是个大才女吗?不要被骗了
- 揭秘:哪里才是慈禧的出生地?
- 慈禧到底有何美容奇招让肌肤始终少女般白嫩?
- 慈禧因美貌入宫遭人排挤为获宠掌握满语汉语
- 清末秘史:八国联军竟以为慈禧和李鸿章是情人
- 历史揭秘:慈禧下葬时口中含的夜明珠价值多少钱?
- 袁世凯如何讨好慈禧?低头看李莲英脚抬头察言观色
- 历史上光绪帝的死究竟和慈禧太后有没有关系?
- 拥立光绪之谜:慈禧太后看中的是其年幼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