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工艺品壮锦是怎样发展至今的

壮锦作为工艺美术织品,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其历史也非常悠久 。据说,早在汉代,当地就已经产生了"细者宜暑,柔熟者可御寒"的"峒布" 。聪明智慧的壮族人民,充分利用植物的纤维,织制出葛布,络布作为衣料 。据《广东新语》转引当时记载说,这种布料,“细者宜暑,柔熟者御寒”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内发掘出土了数块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证实汉代广西已有织锦技艺 。唐代,据《唐六曲》和《元和郡县志》记载说:当时壮族人民所织出的蕉布、竹子布、吉贝布、班布,都洛布、麻布、#布、丝布,食单等九种布料,已被封建王朝列为贡品 。唐人张籍的《白#歌》称赞白苎布说:“皎皎白苎白且鲜,将作春衣称少年” 。
意思说人们穿着白苎布缝制的衣服好像年轻多了 。壮锦经历了从单色到五彩斑斓,图案花纹从简单到繁复的发展变化 。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的黑地桔红回纹锦残片,可看作是壮锦的滥觞 。唐代,壮族的蕉布、竹子布、吉贝布、斑布、丝布等已成为宫廷贡品 。但真正能够称为"锦"的纺织品则出现于宋代 。
这一时期,壮族的纺织业进一步发展,除普通的布帛以外,还出现了丝、麻、丝棉交织的锦 。宋代"白质方纹,佳丽厚重"的布,就是早期的壮锦 。
北宋元丰年间,吕大防在四川设蜀锦院,织锦四种之中,即有广西锦(即壮锦),为上贡的锦帛之一,可见壮锦之名贵 。据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记载,壮锦当时出产于广西左右江,称为"羰布" 。
当时左右“两江州峒”出产的“淡布”,“如中国线罗,上有遍地小方胜纹” 。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说:绒布“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似中都之线罗,而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也” 。
所谓“白质方纹”就是指当时生产的壮锦,其装饰花纹为方格几何纹,其色调为单色,这是早期的壮锦,具备了“厚重”和织有方格纹图案的基本特征 。
到了宋代,壮族的手工纺织业更为发达当时,宋王朝需要“绸绢纳布丝锦以供军需”,在四川设了“蜀锦院”,有大量的蜀锦运来广西,再由广西输出口外 。
壮族人民很快接受蜀锦的工艺,著名的壮锦也就应运而生 。(摘自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到了明代,壮锦越来越流行,工艺也越来越精湛 。明代万历年间,织有龙、凤等花纹图案的壮锦已成为朝廷的贡品 。
明清时期,壮锦已发展到用多种色彩的绒线编织,使壮锦呈现出绚丽的色彩,虽仍为皇室贡品,但平民百姓亦可享用 。当时,各州县都有出产,"壮人爱采,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线杂以织,如花鸟状" 。
"嫁奁,土锦被面决不可少,以本乡人人能织故也 。土锦以柳绒为之,配成五色,厚而耐久,价值五两,未笄之女即学织" 。壮锦不仅成了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和装饰品,编织壮锦更是壮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女红",壮锦是嫁妆中的不可或缺之物 。清末民初,壮锦开始衰落 。
【壮族工艺品壮锦是怎样发展至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