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南北实力的消长:刘宋北伐惨败的后果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南北两势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式,故称为南北朝 。
南北朝前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户及奴婢,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南到东南亚与南亚 。
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步伐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这首词主要讲诉的是刘宋时期,南方和北方之间的军事斗争,也反映了当时南北方实力的消长,其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和“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更是鲜明的对比,下面就由笔者来谈谈这个时期南北实力的消长 。
东晋自立国以来,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历代帝王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 。其中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在其中也不乏名将的指挥 。公元311年,大将祖逖出兵收复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忧郁而死,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 。在此之后,当权的士族多标榜北伐以增加门户威望,其中以桓温的三次北伐最为著名 。他曾经收复洛阳,进入关中,进兵河北,但都未能够巩固北伐成果 。在桓温第三次北伐失败以后,南北双方虽互有攻略,但彼此都消灭不了对方,呈现出一种均势 。不过这种均势并没有维持多久,随着前秦在北方的节节胜利,这种均势被无情地打破 。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统一中国 。此时的东晋面临着自立国以来最大的威胁 。不过,在宰相谢安的运筹下,谢石、谢玄率北府兵大败前秦军队,取得了淝水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淝水之战后,短暂统一的北方重新归于分裂,东晋则乘势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此时,原先北方强于南方的局面发生了逆转,胜利的天平开始倒向南方 。然而,东晋朝廷却并没有利用这个有利时机改革内政,收复故土,而是加紧了内部的权利争夺和对人民的剥削 。这最终引发了内战和孙恩、卢循起义 。北府兵将领刘裕不仅通过镇压农民起义,树立了威望,还杀了一度篡晋的桓安,恢复了东晋的统治,权势如日中天 。
在东晋爆发内乱到刘裕把持东晋大权这段期间,北方仍然是混战不已,南方虽然遭受了一定的破坏,但在刘裕实行一系列改革之后,国力迅速得到恢复,南方对北方的优势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 。
公元416年,刘裕率将军王镇恶、檀道济、沈田子等分五路,水陆并进,攻后秦国,沿途收复滑台(河南滑县)、许昌、洛阳等重镇 。次年,刘裕军攻破长安,灭后秦国 。在消灭了后秦,攻取关中地区之后,刘裕本来想以此为基地,一举收复中原,实现汉高祖刘邦那样的帝业,但留守建康的主持大局的刘穆之的突然死亡彻底打乱了刘裕的计划 。由于担心大权有旁落的危险,再加上将士们都普遍思念家乡,远征在外的刘裕不得不仓促东还 。在关中的陇上流民,以为刘裕会继续进军,正好可以回到家乡,看到刘裕东还,非常失望 。而关中的汉族百姓也非常失望,他们争相到军前去挽留刘裕,但刘裕已经无心在此,安慰了他们一番后,就率领晋军主力匆匆赶回建康 。不久之后,关中地区得而复失,还损失了像王镇恶、沈田子、傅弘之、朱龄石、蒯恩等一批很有能力的北府新锐将领,但总的来说,刘裕的这次北伐应该是东晋乃至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对北方优势最大的一次,如果刘裕没有班师的话,说不定收复中原的梦想就能实现了 。不过历史没有假设,历史就是因为种种的不完美才显得精彩,完美的故事应该只出现在剧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