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西周为什么能独霸天下那么久?

西周令人向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留给我们一片云山雾罩 。西周之后的时代,留下很多记录,拿东周来说,至少有“春秋三传”、《战国策》和《国语》这些,外加诸子丰富的言论 。再往后,就更不用说了 。但西周不一样,西周不是没有记录,《尚书·周书》里基本都是关于西周早期的,还有一本《逸周书》,当然《诗经》也勉强能算一部分 。以这些文献为底本,司马迁凑合写了《史记·周本纪》(但很遗憾他没看过魏国史官编的《竹书纪年》) 。但这些文献有两个特点,一短二散,主要的人物、事件都有提及,但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叙述 。比如,“烽火戏诸侯”事件,在陈述上就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 。
但西周的历史并不贫瘠,它有很大一块埋在地下——青铜器上的铭文 。周人从商人那里继承了一个很好的习惯,遇事时,喜欢把大致经过刻在泥范上,然后倒模浇注成青铜器 。比如,谁替周王打赢了一仗,赐一个大鼎,上面就写谁在哪里大胜,俘虏了多少人、车、牛、羊和马 。历史上到今天,这样留下铭文的青铜器被发掘出来的相当多,铭文也相当丰富;而且,大部分铭文都能和传世文献中的人名、事件对应上,这就给《尚书》之类古奥难懂且字数有限的文献提供了颇为充分的验证和补充 。于是,有人试图利用青铜铭文结合文献,重建一部《西周史》 。然而,这种尝试有一个挺尴尬的不确定性 。西周人的确留下了大量的青铜器,可还有多少长眠于地下?正当研究者依靠现有的金文材料,整理了翔实、完整的西周史事,还没来得及出版,不知哪里又挖掘出了非常重要的贵族墓地,出土了铭文丰富的精美青铜器物,就很可能对研究者的结论和判断造成致命打击 。那么,作为古史研究者,我们除了要严谨对待已出土的金文文献外,免不了还要问一句:西周人哪来那么多铜原料制作青铜器呢?
南金!南金!
一般认为,离周人活动区域最近的大型铜矿位于晋南的中条山,迄今仍是重要的铜矿石产地,这或许是周武王把儿子唐叔虞分封在晋南的一个因素 。但考古研究显示,构成西周大量青铜器的铜矿石原料并非来自靠近西周核心区域的山陕等地 。事实上,今天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矿料,来自长江中下游的鄱阳湖平原周边,这里仍是中国最主要的铜矿产地,这一地区的大冶、瑞昌、德兴、铜陵铜矿还在继续开采,而且保留了大量商周以来的遗址 。
“六师”的妙用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淮夷?当然,越往后,周人在淮夷那里就越难讨到便宜 。在西周绝大多数时间里,不管是否打得艰难,如《禹鼎铭文》所述,即使经历了“国人暴动”,可周厉王在对噩侯驭方及南淮夷、东夷的战斗时,胜利还是站在周人一边 。
比淮夷更能体会面对周人时那种痛苦的无助感的,就是商纣王 。《周本纪》提到,当年武王和姜子牙用“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外加“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等西土八国面对纣王的大军时,商、周一交兵,然后,然后就没了 。因为,虎贲、甲士以及八国的人力资源纣王也有,唯独差了“戎车” 。戎车,就是《诗经·大明》里的“檀车煌煌,驷騵彭彭”——四匹马拉的战车 。的确,有人会说,殷墟车马坑里还躺着若干辆马车呢 。但考古证据已有定论,商人本身没有驯马的记录和遗迹,包括车马坑里马骨在内的商代中晚期马匹遗存,都是外来输入的 。所以,殷墟车马坑里的马骨和车轱辘,很可能就是商代晚期所拥有马匹和战车的全部,基本上是从周人那里进口的 。坦率地说,纣王不会没驾过马车,但要用马车交战,他还真没那么多 。这样的问题,淮夷也遇到了 。与噩侯驭方一战中,周人打得非常艰辛,连精锐“西六师”和“殷八师”也没打赢 。但随着周厉王派遣武公率“戎车百乘、斯御二百、徒千”(兵车百辆和徒御—千二百人),最终胜利了 。按理说,淮夷应该不缺人,缺的是戎车 。而这就是周人对淮夷等东部人群所向披靡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