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习俗汉族庙会发展史简介

民间古庙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 ,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庙会最早的形式是隆重的祭祀活动 , 是人们敬祀神灵、愉悦身心的产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 , 特别是经济的发展 , 庙会和集市交易融为一体 , 成为人们敬祀神灵、交流感情和贸易往来的综合性社会活动 。
在漫长的远古社会 , 庙会和崇神是一体的 。一直到商周时期 , 庙会都是一种不自觉的活动 。
汉代以后 , 庙会向多元化转变 。汉代庙会的主体性质因为佛文化的传入而发生了变化 。从此 , 佛文化如滔滔洪水般涌向中州大地 。伴随着佛教教义的传播 , 佛寺星罗棋布.分布于中原地区的名山、巨邑、小镇 。许多著名的寺院如洛阳白马寺 , 开封相国寺 , 登封少林寺 , 临汝风穴寺 , 镇平菩提寺、石佛寺及瓦宫寺 , 信阳灵隐寺 , 光山净居寺 , 安阳高阁寺 , 济源盘谷寺 , 辉县白云寺 , 汝南小南海 , 永城崇法寺 , 许昌文明寺 , 项城高丘寺等 , 如雨后春笋 , 林立中原 , 并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 。于是 , 崇佛庙会应运而生 , 林林总总 。中原地区广大庙会群中 , 佛与道或分庭抗礼 , 或相互渗透 , 使庙会文化更加丰富 。
唐宋时代的经济高度发展 , 中原地区居于全国的领先地位 , 保持着中心位置 。道教文化经过帝王们的倡导更迅速地繁盛起来 。道教文化是强大的本上文化 , 庙、台、祠、宫、观、庵等道教建筑在中原地区的分布十分密集 。
如登封中岳庙、洛阳关林庙、桐柏淮渎庙、济源济渎庙、汤阴文王庙、洛阳周公庙、内乡文庙、准阳人祖庙、西华女娲庙、商丘阏伯台、鹿邑太清官和老君台、浚县碧霞宫、济源王屋山奉仙观和阳台宫等 , 和各地的龙王庙、天爷庙、祖师庙、娘娘庙、火神庙、土地庙、城隍庙、关爷庙、山神庙、河神庙、禹王庙、圣母庙、二郎神庙、泰山庙、虫王庙等 , 数不胜数 。这些庙宇为日后庙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尤其是北宋时期 , 中原地区一度出现了经济大繁荣和文化大繁荣 , 以东京开封为中心的城镇经济迅速发展 , 庙会亦应运而兴 。
明代是中原广大地区庙会群昌盛的重要转折时期 。经济飞速发展 , 使得在洛阳、黎阳(浚县)、陈州(淮阳)等规模较大的城镇大兴土木、建造庙宇成为可能 。明代手工业的繁荣 , 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 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 庙会在这种背景条件下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繁密 。
明代庙会有—重要的特点 , 就是“行会”或者称为“会馆”、“公所”的大量兴起 , 使庙会更加秩序化 。中原地区出现许多“山陕会馆” , 他们敬祀关羽 , 立祠建庙 , 特别是建造戏楼等祭祀场所 , 使庙会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扩大化 。
说起中原古庙会的分布 , 比较明显的可以分为5大片 , 即豫西地区以中岳庙会为中心的嵩山庙会群 , 豫北地区较为散漫的太行山庙会群 , 豫东地区以淮阳太昊陵为中心的平原庙会群 , 豫南平原和山陵相间的豫南庙会群 , 郑州一带的豫中庙会群 。
豫西庙会即以嵩山庙会群规模最大 , 着重于山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 其社火群特色非常突出 , 风格独特 。较为古朴、细腻、平稳的文化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