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二十四名将魏延人物生平镇守汉中( 二 )


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 。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 。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 。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公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怎么敢如此!”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不听魏延的命令,都散了 。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
《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元代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
以上为《三国志》作者陈寿本传的记载,不过据裴注引《魏略》所记,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相害,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然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终于被追杀 。裴松之认为此说法是在曹魏的传言,蜀汉陈寿的《三国志》比较可信 。
历史评价
陈寿:“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 。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
孙权:“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 。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
杨戏:“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 。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 。”
张耽:“使以故之明君靡不慎于将相也 。然议者举将多推宿旧,未必妙尽精才也 。且韩信之举,非旧名也;穰苴之信,非旧将也;吕蒙之进,非旧勋也;魏延之用,非旧德也 。盖明王之举,举无常人,才之所能,则授以大事 。”
裴松之:“由今观之,皆以亮不用延计为怯 。凡兵之动,佑敌之主,知敌之将 。邈之不用延计者,佑魏主之明略,而司马懿辈不可轻也 。亮欲平取陇右,且不获如志,况欲乘侥幸,尽定咸阳以西邪!”
李苗:“每读《蜀书》,见魏延请出长安,诸葛不许,叹息谓亮无奇计 。”
魏元忠:“夫才夫才生於世,世实须才 。何世而不生才?何才而不资世?故物有不求,未有无物之岁;士有不用,未有无士之时也 。志士在富贵与贱贫,皆思立功名以传于后,然知己难而所遇罕 。士之怀琬琰就煨尘、抱栋干困沟壑者,悠悠之人直睹此士之贫贱,安知其方略哉!故汉拜韩信,举军惊笑;蜀用魏延,群臣觖望 。此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也 。”
何去非:“蜀师每出,魏延常请万兵趋他道以为奇 。亮每拒之,而延深以愤惋 。孔明之出者六,盖尝一用其奇矣 。声言由斜谷而遂攻祁山,以出魏人之不意 。一旦而降其三郡,关辅大震 。卒以失律自丧其师,奇之不可废于兵也如此!而孔明之不务此也,此锐于动众而尤其智以用之也,呜呼!非汤武之师,而恶夫出奇卒以丧败其众者,可屡为哉?”
程公许:“魏延骁勇,欲以奇兵间道与大军会,孔明信用其说,安知三秦之不归于汉?”
胡寅:“兵行诡道求胜而已,延之计可用甚明 。而孔明不从 。或谓孔明长于治国而短于将略;或谓孔明疑延不敢委也 。”
洪迈:“魏延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 。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 。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