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五虎将本可力挽狂澜结果被一神器搞死

明末内有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外有迅速崛起的满洲人,明王朝内忧外患 。
我们知道,最终,明朝在内外夹攻下灭亡了 。明朝的灭亡固然有它自身腐朽堕落以及饥荒等客观因素,但是除此以外,大明朝其实并非没有机会力挽狂澜 。
明末,朝中出了数名颇有本事的将领,他们若在,恐怕李自成和满清未必能得志,可无独有偶,这群人要么投降要么被杀 。
这些人都是谁?他们又为什么会败亡呢?
一、孙承宗
他就是著名的“宁锦防线”的实际奠基人 。
孙承宗曾是明熹宗的老师,他以“国师”身份做蓟辽总督,都督十一万边防军,修筑防线 。他一改过去王在晋的守山海关方略,改守宁远 。孙承宗在蓟辽期间,一度使得后金没有占到太多便宜 。
但直到崇祯四年,孙承宗面对八旗一战而溃,导致朝中言官弹劾,孙承宗被罢免 。
崇祯十一年,满清大举进攻高阳,孙承宗与家属率全城百姓力战,结果战败被杀,他的五子、六孙、两侄以及全家百余口皆死 。(有一种观点孙承宗的防线劳民伤财,却并无大用,被满清屡次绕过 。)
二、袁崇焕
袁崇焕本是孙承宗部下,守宁远的部署就是他的主意 。
袁崇焕担任蓟辽总督期间,有一些成绩,比如率关宁铁骑增援北京,但也有很多过失(擅杀毛文龙,对满清作战不利) 。
最终,这位显赫一时的将军被言官指责“投敌叛国”,崇祯下令处以万剐凌迟 。
三、洪承畴
剿匪有力,击败高迎祥李自成等人,他一度掌握着明末最精锐的十万大军 。是崇祯最为依赖的人物 。
但是,松山一战,洪承畴被逼迫速战,导致战役失败,明朝最后的一点精华也被消灭了 。
洪承畴最终降清,做了清廷鹰犬 。
四、卢象升
文人带兵,以宗族为纽带,以戚继光遗书的方法练兵,锻造了一支人数不多,但精锐部无比的王牌军“天雄军 。”
天雄军威震关内,屡次大破义军,但在与满清的作战中却遭到多方掣肘 。卢象升性格方正,得罪了监军太监,他力主抗战,与主和的杨嗣昌不和,被谗言所阻 。
卢象升最终战死,杨嗣昌从中作梗,死后八十天才得以收敛 。
五、孙传庭
小编一直认为此君是明末第一名将(个人观点),就是他俘杀高迎祥,就是他将李自成打的只剩18骑逃走 。
但是,就是这位大将,被杨嗣昌夺了兵权,抑郁至耳聋 。崇祯又听信言官之言,将孙传庭下狱 。
直到崇祯十五年,李自成东山再起,无人克制,崇祯不得不再次启用孙传庭 。
然而,物是人非,孙传庭一手调教的精锐秦军已经不复存在,他手中仅有老弱病残,且无粮饷 。
可就是这种局面下,崇祯迫使孙传庭速战 。孙传庭在极度悲伤和失望中与数倍于己的农民军决战 。
以上五大将,都最终战死或投降,而他们手中掌握的精锐部队也都损失殆尽,明朝的国运就可想而知了 。
那么我们作为后来人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这几个人都是一败而死 。崇祯为什么不让他们戴罪立功呢?毕竟“三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世界上又有多少常胜将军呢?相反,很多名将都是在失败中吸取教训而成为名将的 。崇祯为何不愿给这些将领这样的机会呢?倘若这批人能活着,大明的局面很可能就是另外一个结果 。
【明末五虎将本可力挽狂澜结果被一神器搞死】其实,原因不复杂,除了崇祯急功近利刚愎自用的性格缺陷外,明朝的言官是导致国家长城倾倒的罪魁祸首!
明代有言官制度,进谏者可以放胆直言,有时候连皇帝也拿他们无可奈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