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节日汉族中元节为何又叫鬼节

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 。”
“中元节”,桂东人称之为“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 。在桂东的习俗中,“七月半”是清明节之后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时节 。其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清明节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叫做“布田” 。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 。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 。不过,传统观念中人鬼有别,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 。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
在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清明在惊蛰之后、谷雨之前 。这时在地下蛰伏过冬的虫蛇开始惊醒复苏,花草树木开始发芽生长,雨季即将来临 。在这个时节去扫一次墓,驱赶虫蛇,清除杂草,疏通排水沟渠,以免先人阴宅受到惊扰和水浸,这是清明扫墓的主要目的 。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 。那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 。祭拜的仪式是在傍晚时分举行 。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 。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供上食品 。
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 。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
江南水乡的“七月半”祭祖活动中的一个特点是吃毛豆 。那时毛豆刚熟,用盐水煮上一大盆,祭奠完了以后,就着初凉的秋风和明亮的月色,一边吃毛豆,一边聊天,正是:
秋风送爽心适闲,更有新烹毛豆鲜 。
父辈颇能知故事,一壶老酒话当年 。
我国的鬼节文化源远流长,我以为鬼节祭祀,不能简单看成是迷信,实际上是民间的一种宗教活动 。“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 。一个民族的习俗和传统,都是某种文化和观念的反映 。中国过去的上坟扫墓,过年烧纸和“七月半”祭祖,其基础都是道教关于阴间与阳世的观念,这在华夏这片土地上曾经传播延续了上千年 。只是到了近代,人类文明从地域性向全球性过渡,在不同的地域性文明之间发生接触、碰撞和消融,情况才起了变化 。
【汉族节日汉族中元节为何又叫鬼节】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 。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故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 。
即使亲人活着的时候,有不孝顺或照顾不周的情况,在上坟烧纸的时候,念叨几句,也能求得心理的一种平衡 。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会找到更好的纪念先人的办法,但对先人的祭奠和追思,却是什么时代都不可缺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