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刑罚总是针对这个国家最推崇的价值观念,越是价值观念推崇的就越会被用做处罚的对象 。中国古代强调家族伦理,于是就设计出让一人犯罪、全家受罚的处罚方式,来警告人们不得轻易触犯法律 。这种“株连”亲属的连带刑事责任是中国古代刑事法律的重要特色之一,法律上的正式称呼叫做“收孥”或“缘坐”,如果全部都处死的叫“族诛” 。
从现有一般的史料来看,历史记载上最早明确实行“三族”法律的是秦国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国的第四代国君秦文公在公元前746年实行了这一法律 。过去一般都认为这时的“三族”主要是指罪人的父母、妻子及子女、同胞兄弟姐妹,但现在很多学者认为“三族”指的是罪人的全部直系亲属以及最近的旁系亲属(兄弟姐妹)和配偶 。稍微减轻一点的是“族诛”,据说就是杀光罪人的妻子、子女 。此外秦汉时的法律有专门的《收律》,规定被处以完城旦(筑城苦役)、鬼薪(伐木苦役)以上刑罚的罪犯,以及因为犯奸罪被处以宫刑的罪犯,都一律要“收”妻子、子女为官府奴婢,房屋、土地等等财产也全部没收 。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即位,他进一步实行改革 。汉文帝下诏:法律是治理国家最公正的手段,它禁止暴虐,指导和保护善良百姓 。现在有人犯罪,就要将其无罪的父母、妻子和子女、同胞兄弟都视为罪人而收孥,朕认为这不适当,请讨论废除 。
可是朝廷大臣却表示反对,认为百姓不能自治,所以才用法律来禁止,用互相有连坐收孥的关系来牵制他们,使之不敢犯法,这是久远以来的法律,还是不改动为好 。汉文帝却仍然坚持,再次下诏:朕听说法律公正百姓就善良,罪刑相当老百姓就服从,而且教育百姓使之善良是长官的责任,既不能正确引导,反而用不公正的法律来治罪,是驱使百姓走向暴虐,怎么可能禁止暴虐?朕看不出这有什么好,请进一步讨论 。
【中国古代刑法诛连九族的历史演进】大臣这才同意废除亲属相坐的“收律” 。同时这位锐意推进刑罚改革的汉文帝再次明确宣布废除“夷三族” 。不过后来因为他受了骗子新垣平的欺骗,于是一怒之下,将新垣平“夷三族”,这样夷三族就又得以恢复,“族诛”也一直保留在刑罚体系中,只有“收孥”以后确实不再普遍使用了 。
经过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的演变,唐朝的法律中缘坐家属的罪名被限制于谋反大逆、谋叛等严重侵犯皇权的犯罪,以及“不道”中的一些严重侵害统治秩序的犯罪 。换言之只要不反对皇帝,皇帝也不杀你一家子 。谋反大逆罪犯的父亲、儿子都处死,但女性亲属以及祖父、孙子、兄弟以及未满16岁的儿子都不杀,收为官府奴婢 。另外年满80岁以上的男性亲属、年满60岁以上的女性亲属可以免于处罚 。伯叔、侄子等亲属都要处以流放三千里 。唐朝的法律被后世继承 。以后明清的法律将谋反大逆的缘坐处罚加重,罪犯的大功以内的16岁以上的男性亲属全部要被处死,女性亲属全部没为官奴婢 。
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知道,“株连九族”主要是一个统称,并非严格的法律用语 。《史记》提到的荆轲刺秦王后,秦王屠杀荆轲“七族”;王充在《论衡》中又说是诛杀荆轲的“九族” 。《隋书》记载隋文帝在镇压了杨玄感的起兵后,“罪及九族” 。传说明成祖朱棣起兵夺取皇位后,原来拥戴建文皇帝的主要文臣之一,当时南方的名士方孝孺宁死不屈,不愿为明成祖起草诏书,明成祖威胁他说:“难道你不顾及你的九族吗?”方孝孺说:“便是十族奈我何!”明成祖或许认为方孝孺这句话是对他独创能力的蔑视,于是将方孝孺的学生全部抓来充当九族之外的第十族,据说一共杀死八百多人 。不过这一说法并不见于较为严肃的史籍 。
- 吕布戏貂蝉故事的历史真相是什么?
- 中国古代兵法策略三十六计的正确顺序是什么?
- 为什么中国历代都有文帝武帝?
- 溥仪带到长春的国宝究竟有多少?
- 古代吃货高官大多奢侈:竟拿人乳做饭招待皇帝?
- 古罗马失踪军团为何会出现在中国?
- 为什么古代太监给阉割之后还能娶妻生子?
- 康有为:探索北极的中国第一人曾买下瑞典一整个岛
- 揭秘:近27年中国对外发生的鲜为人知的军事冲突
- 居世界第二 印度人口2019总人数约13.53亿,仅次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