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是千古一见的英雄,但是,身未亡,却享受“生祭文”,传世千古,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只有文天祥一人了 。
有人赞颂王炎午的这篇祭文:“感情壮烈,语言精湛,亦属祭文中的杰作” 。还有人认为:“洗练凝重,气势磅礴,对仗排列的句式使祭文铿锵有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形成的爱国主义思想浪潮,同时也体现出王炎午本人悲壮激切的忠贞气节 。”
劝死文背后的文化悲哀
中国人内心深处有一种道德崇高下对生命的冷漠,那就是对于为敌人俘虏的士人,与被玷辱的女子,都希望能够以死守节 。中国也许会善待俘虏的敌人,但不幸被俘或遭侮的自己人,如果不能迅速被杀,则最好及时自杀,以保持士人或者女人的贞节,反正是“期待”他们死掉 。投降或屈服,意味着随后无尽的骂名,如果被放回来,那与屈服和变节的结果差不多,一生中也会在道德歧视中受尽屈辱 。当然,希望俘虏和被侮辱的女人自杀的人,却是没有牺牲的危险的,他们“安全”地道德观望和审判,其任务只是给女人列贞节牌坊表彰,流传烈士的英雄事迹 。
然而,王炎午的祭文,在道德高调主义的热情、壮烈下,却掩盖不住基本生命关怀的冷漠 。他不是站在文天祥的生命立场来看待文天祥,而是以自己渴望却不为的道德圣人标准,去要求妻离子丧的文天祥为了那个道德理想牺牲 。文天祥的生死,需要他自己的抉择,他的生命权只能由其自己支配;其他人,无论用多少圣洁的理想或者标准,都没有要求别人去死的权利 。
道德价值的实现,特别是需要生命的损害和牺牲,完全是个人的自由意志 。所以,王炎午劝死文,是对文天祥生命的不尊重和冷漠,它的出现,并非什么文化荣耀,反是一种文化悲哀 。
从王炎午写《生祭文丞相文》,到文天祥被杀,其间有长达三年半多的时间 。当文天祥在监狱中历尽折磨的时候,江南故国的人竟然不担心他的健康,希望为挽救南宋做出卓越功勋的文天祥能够多活些时日,而是希望他早死 。他一日不死,王炎午们的心恐怕都不会安 。王炎午们的心一直会为文天祥能够按照自己的“理想”,敢于牺牲自己而担忧吧 。
让王炎午们失望的是,文天祥并没有看到他“好心”的劝死文;王炎午们也可以宽慰的是,他们显然低估了文天祥的节气,不用他们的“督促”,文天祥自有杀身成仁的勇气和决心 。
1282年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义的日子 。这一天,兵马司监狱内外,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卫兵,戒备森严 。上万市民听到文天祥就义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两旁 。从监狱到刑场,文天祥走得神态自若,举止安详 。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 。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 。”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47岁 。文天祥终于杀身取义,壮烈殉节 。
千里之外的王炎午得到死讯后的反应,是悲痛,也许更感慨,其中带着心安之情,因为文天祥的死刑早就被他被判定了 。在前一篇祭文的使命完成终结之后,他又作了一篇《望祭文丞相文》,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丞相既得死矣,呜呼痛哉!谨此致奠,再致一言 。”
【宋末的道德悲哀:文天祥被俘后一直被要求自杀】 文天祥殉难后,汉族人民以各种方式纪念他 。1323年,在文天祥家乡吉州的郡学里,他的遗像挂在先贤堂,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并列祭祀 。1376年,北京教忠坊建立了文丞相祠,后来,他的家乡吉州庐陵也建立了文丞相忠烈祠 。文天祥的文集、传记在民间流传很广,历久不衰,激励着民族的正气 。
- 揭秘:超级驴友徐霞客的旅游经费究竟从哪里来?
- 决定南唐存亡的两对父子:李璟父子和皇甫晖父子
- 汉代酒店就有陪酒女郎:常遭客人的性骚扰
- 桃花夫人息妫为何成为两次灭国大战的诱因?
- 美军打心理战但裸露的美女照片让越南怒了
- 汉武帝四十年征战打出中国的雏形
- 威灵顿公爵与拿破仑战争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 楚汉战争中韩信三次用水破敌
- 卧龙先生: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典故
- 真实的宋江起义宋江起义经过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