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和孝庄:顺治为何和扶植他上位的孝庄不和?

【顺治和孝庄:顺治为何和扶植他上位的孝庄不和?】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寨桑之次女,敏惠恭和元妃海兰珠之妹 。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帝即位后,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顺治八年(1651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
顺治的生母,就是有名的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 。她13岁嫁给皇太极,后来住在永福
宫,被封为庄妃,所以称她为永福宫庄妃 。皇太极登极为天聪汗时,她才14岁 。夫君死得太早,刚满30周岁就守寡,是她的不幸;但她的大幸却是儿子做了皇帝,自己则做了皇太后 。庄妃本身不是皇后,儿子也不是皇长子,却一口吞下两枚幸福之果——儿子做皇帝和自己当太后 。
在当时,一个30岁的寡妇带一个6岁的儿皇帝实在是不容易,让人不由得联想起明朝万历皇帝和他母后的故事:万历皇帝10岁继位,上皇后尊号为“仁圣皇太后”,上生母尊号为“慈圣皇太后” 。他的生母李太后原是宫女,在宫中没有地位,吃饭时仁圣太后和万历帝坐着,慈圣太后却站着 。内廷有仁圣皇太后,外朝有大学士张居正,万历皇帝才10岁,她依靠什么巩固自己的地位?这个女人太有心计了!一天,她说,夜里做了一个梦,梦中神托言,自己是九莲菩萨转生 。于是,她捐资在北京阜成门外修建一座慈寿寺,供奉九莲菩萨 。寺中还修建一座高塔,名“永安万寿塔”,又叫“慈寿寺塔” 。从此,再没有人敢欺负这位现世“九莲菩萨” 。
孝庄太后倒没有用诸如此类的策略 。她深知,同摄政王多尔衮搞好关系才是自己最为稳固的靠山 。关于孝庄后和多尔衮的关系,历来有种种传闻和猜测,最有名的是“太后下嫁”的公案 。
民国初年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观》卷一,有三条专记太后下嫁一事 。民国八年署名“古稀老人”编写的《多尔衮轶事》则更记得如同亲闻目睹,说“当时朝廷情势,危于累卵”,“太后时尚年少,美冠后宫,性尤机警,……故宁牺牲一身,以成大业” 。而多尔衮本来就好色成性,此时更以陈奏机密为由,出入宫禁 。至今仍有人认为所谓“太后下嫁”确有其事,并提出种种理由,但是还没有一条铁证 。提出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条:第一,庄妃下嫁为保全儿子的皇位 。这点前面已经讲过,顺治继位是多种政治势力复杂斗争和相互妥协的结果 。第二,兄死弟可娶其嫂是满洲习俗 。满洲确实有这样的习俗,但有这样的习俗并不能证明多尔衮就一定娶了他的嫂子 。第三,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 。这是尊称,如同光绪称慈禧为“皇阿玛”一样 。如果说,称多尔衮“皇父摄政王”就说明太后下嫁的话,那么叫慈禧“皇阿玛”,恐怕要得出慈禧变性的结论来了 。第四,蒋良骐所辑《东华录》里记载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云云 。高阳认为,极有可能是指孝庄与多尔衮相恋的事实 。相恋的事可能有,也可能无,但相恋不同于下嫁 。第五,孝庄死后埋在清东陵的昭西陵(在皇太极昭陵西面) 。孝庄和康熙都做了解释:太皇太后不愿意惊动太宗的亡灵,而愿意同儿孙在一起 。第六,有人说见过《太后下嫁诏》 。历史不能凭某人一说,这根本没有任何证据 。第七,惟一比较直接的证据是明末张煌言(苍水)的一首七言绝句《建夷宫词》:“上寿觞(shāng)为合卺(jǐn)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我们做一个分析吧 。它的标题叫《建夷宫词》,“建”是建州,“夷”就是夷狄,明显地带有民族偏见 。这个时候,张苍水在江南,南明势力和清朝是对立的,所以出在敌人之口,记在异国之文,不能成为历史的证据 。而且诗词也不能直接作为历史的证据,因为诗可以夸张,可以比附 。孟森先生早就指出:“远道之传闻,邻敌之口语,未敢据此孤证为论定也!”可以说,至今还没有见到一条关于“太后下嫁”的史证 。特别是当时作为清朝属国朝鲜的《李朝实录》没有“太后下嫁”颁诏告谕的记载,而像这样的大事,如果有,照例是应当诏谕属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