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羌族地区山高谷深,交通险阻,勤劳勇敢的羌族人民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人行通道,虽然是崎岖难行的羊肠小道,但全境内各地数道相通 。由于境内江河纵横,水系发达,水流湍急,羌族人民几千年前就发明了“悬筒渡索”的溜索和竹索桥及挑桥、偏桥、木桥、石桥等,使生活在险恶环境中的羌民保持与外界的交通往来 。竹索桥一般长达二三十丈,不用铁钉,没有桥墩,只是用多条竹索并排横跨江面,上铺木板,可通行人畜,是古代桥梁工程技术史上的奇迹 。溜索是古老羌族的一大发明,并保留至今,只是竹索已换为钢绳了 。建溜索,两岸立柱,竹索系于木柱、树根或巨石,横跨江面,长约六七十丈至百丈不等 。渡河时用麻绳将人身捆在硬木制的半圆形溜筒上,顺着竹索悬空溜过河去,观者惊心怵目 。
溜索分平索与陡索两种 。平索依两岸水平安装,与河面平行,只有一索,需用手攀行,或由彼岸用人拉动引绳牵着溜筒过渡;陡索则由两索交叉安装,一来一往,一头高一头低,便于迅速溜渡 。挑桥又名悬臂木桥,羌区有上百座 。两岸用圆木纵横排列层层叠压,以纵层逐层向河心挑出,延伸到河心相接,在其上搭平桥面铺木、置板,以利人畜通行 。偏桥与栈道同,主要建在傍岩上,无桥基、无桥墩,沿崖凿孔,将硬骨椽木楔入孔中,在其上置木板、石板以过人畜 。人行其上仰视不见崖顶,脚下则绝壁千仞,谷底江水奔腾 。石桥,用乱石建筑成的石拱桥和平桥 。
现今羌区留存的石拱桥多为唐代、明代建成,分单孔和三孔桥 。最著名的是茂县土门三元桥等,堪称又一奇观,已成为国家保护文物 。
【羌族人的交通问题是怎样解决的】解放后羌区交通巨变 。公路从无到有,如今乡乡通公路,一半的村有机耕道,还有两条国道,四条省道通过羌区 。解放前到成都要行走数十天的路程,如今半天即可到达 。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羌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
- 羌族建筑羌族碉楼为何会让人惊讶
- 羌族习俗羌族的家庭制度是怎样的
- 柯南和灰原哀注定悲剧,三个人的爱情注定有一个会以悲剧退场
- 塔塔尔族人的生活习惯塔塔尔族传统藏欧风
- 羌族萨朗是怎样的?又是怎样发展的
- 羌族建筑羌族建筑有啥文化内涵
- 羌族建筑羌族建筑有啥民族特色
- 羌族习俗简介羌族有何礼仪文化
- 古代的端午节就是女人的三八节?
- 古代文人的收入有多高?郑板桥一幅画等于千斤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