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日本武士:上战场前要梳洗化妆盒随身带( 二 )


茶道最开始从唐朝过去是一种功能性的,僧人打坐的时候不犯困,到了春天朱光、吴也烧、千利休这三个人,是茶在日本的本土化过程 。
千利休的死不仅仅是冒犯了丰臣秀吉,明朝时,日本和明朝有看河贸易,从明朝进口大量的茶道具、名画、瓷器,这些都是日本当时做不好的,要从明朝运过去,价格很贵,只有商人或者将军、诸侯们才能使用 。
千利休想把它本土化,用日本自己土的东西来做一种茶道具,只要给它附上思想的价值和文化的价值,同样卖高价 。
将军们收藏了那么多高档茶具,千利休提倡本土化,这就产生了利益冲突 。
用常识无法理解武士道
我特别喜欢日本的俳句,它是世界上最小的一个诗格局,日本的俳句在审美上就是两点:一个里面要有花乐,日本人写诗要有花乐之心,还有一个他的诗里面主要是寞 。以芭蕉为例,他临死的时候跟他弟子说,古词句是我风格的代表,就是青蛙越古池,扑通一声响 。
俳句表达的和唐诗宋词不一样,我们汉诗到最后全是写诗了,成为一个定式,一写腐败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写边塞诗就是“长河落日圆”,概念化,读不出美感 。气象特别大,但是你抓不住 。你看松尾芭蕉写的闪电,他说闪电一闪,我握在手,它像一个烛光一样的 。我握在手,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气象也很大,但那是他的个体感受 。
在日本,武士必须会写贺歌,会写俳句 。到了江户时代,社会和平了,武士们无事可干,开始女人化 。中医原来男相脉跟女相脉不一样,到了江户时代,男相和女相脉都一样 。江户时代主张武士文人化,山本常朝在书中说了一句话:武士道是什么?武士道就是找死之道,你只有知道死才知道生 。
中国文化不关注死亡问题,而日本武士道就讲究找死之道,在找死之道中,没有我们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观,只有审美 。
武士道患有另外的一面,上战场前要把自己梳洗干净,化妆盒随时带在身上,因为武士要把牙齿描黑了,指甲每天要修,头发每天要梳得干干净净,因为随时可能上战场,如果邋遢地去死,就有损于武士的形象 。把敌人的头颅砍下来后,你要把这个头颅拿回来,由你的母亲或者女人把这个头颅洗得干干净净,重新给化上妆,这也是尊重你的敌人 。这是武士道的两面 。
日本的武士道我们不能用常识的眼光,否则是没有办法理解的 。
为何从仰慕走向侵略
“崖山之后无中国”,这是日本学者提出来,还不是我们自己提出来的 。内腾湖南是日本著名的史学家,在世界上也是很有名的,他研究中国很到位 。最近他的一些书也被翻译过来 。
他的思想对欧洲影响很大,我也看了他的东西,他主张中国的近代化从宋朝就开始,所以他认为元之后不足以研究 。这个在日本有一个流派 。日本人为什么有这种流派?他也讲过中国曾经是我们的老师 。他认为日本的汉化程度比元、辽金、清都高很多,文明程度都很高 。
清以后,因为是游牧部落,那时日本人的笔记写了,传教士的笔记都有,那时进北京,马在胡同里乱走,随地大小便,完全倒退 。明治维新时,福泽谕吉一方面批判日本的自由民权运动不彻底,另一方面又说我们已经欧化完成了,已经进入到欧洲国家的行列里,那么我们就应该跟欧洲国家一样进入中国去瓜分中国 。
我曾经有一本书叫《文化江山》,我把中国文化分成两个部分,有两个中国,一个是文化中国,一个是王朝中国 。
王朝中国最长不过两三百年,但文化中国直到今天还在发展 。我觉得考量文化中国应该从美出发,我们的文化才能往前活下去,才能走下去,而且走出一番新天地,走出一个文艺复兴 。我在研究宋代时,认为它就是中国的一次文艺复兴,但被打断了,我们还应该接着继续往下做,在文化的江山里用美的价值观、用美的眼光重建中国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