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保卫战简介:明英宗被俘蒙古瓦剌兵围北京

【京师保卫战简介:明英宗被俘蒙古瓦剌兵围北京】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铁骑大举南下,年轻气盛的明英宗,在王振等人的唆使下贸然出征 。八月十五日,明军被蒙古兵团团包围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沙城镇),十几万明军被歼,就连英宗也做了俘虏 。这场形如儿戏的御驾亲征和突如其来的变故,被后来的历史学家称为“土木之变” 。
“土木之变”把明王朝推向生死存亡的边缘 。也先大军挟新胜余威,欲乘胜追击,拿下北京城,再现昔日元帝国的辉煌 。而明朝一方,英宗亲征时已将京畿大军悉数带出,导致京城防备空虚 。此时人心大乱,许多富家大户收拾财物、携带家眷,纷纷南逃 。
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皇宫,皇太后和皇后将宫内的金银珠宝搜罗一空,整整装了八辆马车,派人送到也先大营,希望能换回英宗;朝廷上,文武百官六神无主,束手无策 。侍讲徐跳出来说,据他观察天象,只有放弃北京,迁都南京才能保全性命,一些官员也随声附和 。临时听政的皇太后和英宗弟弟王听后都不知所措 。这时,于谦厉声喝道:“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根本,迁都只能使人心和士气涣散,国家也就彻底完了 。大家难道忘记南宋的教训了吗?”于谦纵论当时形势,鼓励大家同仇敌忾,击退来犯之敌 。于谦的建议得到皇太后和一批正义之士的支持,遂被任命为兵部尚书,组织北京保卫战 。
国难当头,首要问题是安定人心 。朝臣们平时受够了宦官的窝囊气,把土木堡惨败的原因归结到宦官王振身上,要求将王振诛灭九族 。王振的党羽马顺当朝呵斥官员,激起百官强烈不满,他们一哄而上,将马顺活活打死 。随后,百官又在宫内寻找王振的党徒,追打撕扯,一片混乱 。监国王生性软弱,见此阵势,惊惶失措 。于谦一面阻止官员群殴,一面拦住王,让他宣布马顺等人死罪,赦免参与殴斗的官员,惩治祸国殃民的宦官 。王一一答应,混乱才得以平息 。于谦这时发现,自己的官袍在混战中已被扯破了 。
也先企图以英宗为筹码要挟明廷 。另立新君成了明朝的当务之急 。但当时的太子年仅三岁,不能挑起救亡重担 。众臣商议,让监国王继任皇帝 。然而,王却死活不愿出面 。他认为,皇兄英宗在世,又立有太子,自己名不正言不顺,也不愿意收拾这么个烂摊子 。于谦找到王,严肃而诚恳地说:“众大臣推举您做皇帝,都是为国家社稷着想,你也应当以国家安危为重!”在于谦的劝说下,王最终同意登基称帝,年号景泰,史称代宗 。明王朝新的政治核心重新建立起来 。
在新皇帝的全力支持下,北京保卫战紧锣密鼓地进行 。在短短一个月里,于谦集结了20余万大军 。他将大军兵分九路,阵列于九大城门之外,主动迎接也先挑战 。也先原以为明军不堪一击,只能作困兽斗,北京城唾手可得,但眼见明军旌旗猎猎,严阵以待,便已经心虚 。双方激战五天,也先没有讨到任何好处,当得知勤王兵马正陆续赶往北京时,他担心腹背受敌,回去的老路被切断,就决定连夜撤退 。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 。
北京保卫战成就了于谦一世英名 。国难当头,他力排众议,挺身而出;为保京师,他披挂上阵,率军抗敌 。没有于谦,大明的历史有可能突然转向;没有于谦,明朝两百余年的国祚延续也无从谈起 。于谦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