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曾掀起反清复明热:边朝贡边准备着北伐( 二 )


为了北伐 , 孝宗首先采取措施 , 扩军备战 。驻汉城的都城御营厅军由7000人增加到21000人 。禁军由600名增加到1000名 , 全部改编为骑兵 。御营厅增加了大炮攻坚部队 , 还计划将守卫汉城的训练都监军增加10000名 , 御营厅军增加20000名 。由于财政困难 , 未能实现(韩国姜万吉《韩国近代史》) 。
李朝君臣确信“胡人无百年之运”的儒家格言 , 将地震、彗星等自然灾害视为清朝灭亡的征兆 , 对南明政权、吴三桂和三藩分裂势力、台湾郑成功、准噶尔蒙古等反清势力寄予厚望 , 准备派使臣渡海联络 , 策划夹击清朝 。台湾郑氏多次请日本联合出师伐清复明 , 朝鲜对曰郑联合乐观其成 , 甚至建议“假道朝鲜 , 出送援兵”(《仁祖大王实录》) 。李湨的儿子显宗李棚(音“渊”)和孙子肃宗李焯(音“吞”) , 对联日伐清之事也很积极 。1650年 , 李溟向清廷奏报“日本近以密书示通事 , 情形可畏 , 请筑城训练为守御计” , 企图以防御日本为由扩军备战 。清朝警觉到朝、日、南明联手组成军事同盟的危险 , 于是派遣密使前往朝鲜核实情况 。结果查明朝鲜与日本素租好 , 奏折不实 , 顺治皇帝下诏斥责朝鲜国王 , 罢其用事大臣 。这就是朝鲜历史上有名的“六使诘责”事件 。
由于朝鲜财政困难 , 军备薄弱 , 北伐大计难以实施 。而且由于新兴的清朝连续有顺治、康熙两位励精图治的皇帝 , 不仅巩固了全国的统一 , 而且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 。朝鲜反清派期望的汉民族武装反抗、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局面一直没有实现 。1683年 , 清朝统一台湾 , 南明残存势力灭亡 , 影响中、朝、日关系的不确定因素消失 , 作为实际行动纲领的朝鲜北伐计划寿终正寝 。朝鲜没有介入中国内战 , 也没有铤而走险联合日本跨过鸭绿江入侵辽沈 , 冒犯正处于全面上升和旺盛时期的新兴满洲军事强权 。这是朝鲜的大幸 , 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
北伐虽没有成为事实 , 但是加重了朝鲜的财政负担 , 延缓了中朝关系改善的步伐 。朝鲜的北伐论者不想肯定中国在清朝统治下的文化和经济先进性 , 以后还几乎全面封锁了对中国文化的引进 。
明朝灭亡后 , 李朝王室一直进行各种追思活动 , 仁祖不忘宫中焚香望阙之礼 。1704年甲申 , 明朝灭亡60周年 , 李朝肃宗自宜春门诣禁苑坛 , 以太牢祭祀崇祯皇帝 。又命汉城府在后苑春塘台设“大报坛” , 祭祀神宗皇帝 。“大报”出于《礼记》郊特牲 , 是郊天之义 , 且兼有报德之意 。1749年(乾隆十四年)又以明朝太祖、神宗、毅宗并享大报坛 , 并于三帝即位、忌辰日行望拜礼 。这种祭祀活动每年进行 , 直到李朝末年 。
【朝鲜曾掀起反清复明热:边朝贡边准备着北伐】 朝鲜对清朝的鄙视仇恨和恪守藩属朝贡制度同时并存 , 且反清复明计划和北伐准备是在隐蔽状态下进行的 , 清朝政府知之甚少 。由于以追求实利为标准的外交传统始终在朝鲜起作用 , 清政府又主动采取种种善意举措 , 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后 , 中朝关系终于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