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末将领毛文龙?

毛文龙是明后期辽东战争中的重要人物 。他于天启元年(1621)以都司职受巡抚王化贞命 , 率兵约二百 , 船三艘 , 沿辽东半岛沿海诸岛收降辽东逃民 。途中得知镇江(今丹东)城守空虚 , 与镇江中军陈良策通款 , 良策夜擒守将佟养真以献 , 毛文龙被授副总兵 。后入朝鲜 , 复移驻位于鸭绿江口东南的平岛(今椴岛) , 改名为皮岛(又称东江) , 陆续招抚辽东流民数万于岛上 , 军势大增 , 成为联络朝鲜、骚扰后金的一支重要力量 。由皮岛就近可由陆路北上威胁时已成为后金首都的沈阳 , 可以牵制后金过辽河西攻宁远、锦州、山海关 , 故朝廷亦倚重其师 。崇祯二年(1629)六月 , 辽东督师袁崇焕数毛文龙十二大罪 , 请尚方剑斩其于双岛(今旅顺附近) 。同年十月 , 清兵自大安口入 , 直逼京师 , 时论多以为此乃毛文龙被杀后失却牵制所致 , 加之袁崇焕受清反间 , 崇祯误认其通敌 , 于十二月逮之下狱 。
对毛文龙的评价在其生前就莫衷一是 。由于他投靠魏忠贤 , 天启间朝论多赞之 。崇祯登基后 , 弹劾纷起 , 指责他虚功冒饷 , 跋扈不臣 , 毛文龙上疏抗辩 , 朝臣中也有人为他辩护 , 如兵部屯田司主事徐尔一就愿以三子一孙保毛文龙忠直 。(1)毛文龙被斩 , “帝骤闻 , 意殊骇 , 念既死 , 且方倚崇焕 , 乃优旨褒答 。”(2)朝中多快之 。至清兵入大安口 , 威逼京师 , 舆论又多认为若毛文龙在 , 必能蹑后牵制 , 清兵断不敢千里奔袭 , 渐以文龙死为冤 。
袁崇焕被逮后此论益坚 , 多以为袁崇焕为践五年复辽之誓 , 暗与后金议和 , 后金约以诛毛文龙后即退兵 , 袁崇焕由此上当 。此论于当时及清初颇为盛行 , 谈迁《国榷》即主此说 。
《明史》于毛文龙颇多指责 , 但对其被杀亦稍以为冤 。
《辽海丹忠录》与《镇海春秋》两部时事小说正作于袁崇焕被逮后 , 舆论偏向毛文龙之际 。两书都把毛文龙看作是明廷海上城 , 把他塑造成集忠、勇、智于一身的一代名将 , 认为袁崇焕出于私人利益 , 为实现与后金的和约而杀了他 , 后金兵入大安口正是毛文龙被杀后的恶果 , 作者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毛文龙辩冤 。弄清毛文龙的历史真相 , 于正确评价这两部小说及深入探讨特定条件下作者的心态及创作方法至关重要 。
吴晗曾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 其与《满文老档》为研究者提供了传统史料之外的新的资料 。这些资料显示 , 毛文龙在皮岛可谓劣迹斑斑 , 其恶与《明史》所载袁崇焕斩毛文龙时数其十二大罪大致相合 。概而言之 , 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一、投靠魏忠贤;
二、独霸一方 , 不受节制;
三、虚功冒饷;
四、自为盗寇;
五、威逼朝鲜;
六、私通外番 。除私通外番外 , 对其他几方面研究界异议不多 , 这里就私通外番略作说明 。
《满文老档》载有七份毛文龙与后金书信 , 研究者视为毛文龙通敌的铁证 。毛文龙通敌为不移之论 , (3)但有几个问题需要细审:一、他通敌的目的不是投降而是扩大自己的势力 , 妄图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 。二、由此 , 他与后金有一定的利益冲突 , 时有袭击后金后方 , 杀良冒功之举 。三、关于袁崇焕是否因发觉毛文龙通敌而斩之 , 《满文老档》、《李朝实录》所反映的情况与《明史》不尽一致 。前者表明 , 明朝驻朝鲜使臣曾接到密报 , 金使可可孤山被带到北京后亦曾泄密 , 明廷是了解实情的 , 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动因也是刘兴祚的直接告密 。但《明史 袁崇焕传》在数毛文龙十二大罪中 , 有“擅开马市于皮岛 , 私通外番”之条 , 此罪列第五 , 并非首罪 , 审其意 , 私通外番之实为擅开马市 , 非降敌叛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