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千年流传的八大成语为何难倒无数中国人?

导读: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而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 。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 。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 。
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 。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
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 。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
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 。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中国汉语历史悠久,成语众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
也正是由于中国历史悠久,成语众多,因此导致了在漫长的成语演化过程中,人们难免望文生义,生吞活剥;再加上千年误读,以讹传讹,结果弄得这些词汇远远地背离了原始意义,甚至出现了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 。到了今天,有的经过变异的成语竟然难倒了无数的中国人 。这里摘录的就是许多媒体纷纷披露的难倒无数中国人的八大成语 。
一、七月流火:
原意是指“天气转凉”;后人竟望文生义,硬说成“盛夏时节,天上下火” 。
这个成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指夏历的七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 。“大火星”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每年夏历的五月黄昏,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 。夏历的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 。由此可见,“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是说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豳风》里这两句话说:“天气越来越凉了,该做棉衣服了 。”
二、娑婆世界:
佛教名词,常被生吞活剥地改装成“婆娑世界” 。
根据佛教的说法,人们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教主即释迦牟尼佛 。“娑婆”是梵语的音译,也译作“索诃”、“娑河”等,意为“堪忍” 。共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娑婆世界”的众生罪业深重,必须忍受种种烦恼苦难,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译为“忍土”,被称为“五浊世间”,是“极乐世界”“净土”的对立面,这里容易产生各种罪孽,因此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另一层意思,指释迦牟尼等佛菩萨很能忍受劳累,在污浊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众生,表现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