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千古一帝秦始皇陵打开后会有多少谜破解

导读: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层峦叠嶂,山林葱郁;北临渭水,逶迤曲转,银蛇横卧 。高大的陵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 。1974年春天,正在打井的临潼县西杨村村民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庞大的地下军团:秦陵兵马俑,然而,时至今日,这座千年皇陵仍旧深埋地下,只是不断出土的陪葬墓文物时时诱惑着人们去遐思:如果秦始皇陵打开,那么将会有多少谜迎刃而解?
最先解开的谜团肯定是秦陵地宫的规模 。关于秦始皇陵地宫的建造及相关情况,《史记》这样记载:始皇初继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 。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
司马迁向我们展示了地宫富丽堂皇的情景,地下有穿三泉而建的地宫,穷奢豪华的陪葬品,有以水银来表现的百川江河大海,有防止盗墓人的机关弩矢,玄宫顶部装饰天文星宿之象,地上模拟有统一后的中国疆域图,还有用鲸鱼油做成的长明灯,照亮了整个地宫,经久不熄 。《旧汉书》中对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极”、“深极不可入”之语 。此外,在史料《汉旧仪》一书中也有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一段介绍,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50岁生日时,丞相李斯向他报告说:我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连火也点不着了,凿时只听见空空的声音,好像到了地底一样 。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而《吕氏春秋》则记载“浅则狐狸扬之,深则及于水泉”,即最深到泉水 。如果“旁行三百丈”可信的话,那么秦陵地宫下部的面积就会大得令人震惊!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他们推断地宫的深度在500~1500米之间 。大多数中国学者认为这个数字难以置信,因为倘若地宫挖至1000米,那它就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侧渭河之间的落差 。那样不仅地宫之水难以排出,甚至会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 。与此同时,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在研究后推测,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深 。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地表最深约为37米 。
无论地宫的确切深度是多少,可以确定的是地宫的规模之庞大,结构之复杂,以及构造之巧妙必定是超乎想象的 。那么,传说与史书中对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想象,其含义究竟是什么呢?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给出了这样的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位于西安交大的汉墓陆续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进一步印证了这一推断 。那么“下具地理”呢?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 。按照此种说法,地宫之中应有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 。在1981年和1982年,研究人员曾经对秦始皇陵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汞含量测试,结果发现,在封土中心1.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有一个强汞异常区,其汞含量的平均值为陵墓外其他地方汞含量的八倍 。秦始皇陵封土中的汞异常是地宫大量存在的水银挥发造成的,其分布呈有规律的几何形,这证明了司马迁所记地宫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内容属实 。
人们不禁好奇地追问,地宫之中到底是怎样一番景象 。民间存在着许多的传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秦陵的地宫内有水银所制的五湖四海,秦始皇躺在纯金打就的棺材里,游荡在水银制成的江河上,巡视着帝国的领地 。当然,在真相不为人知之前,这些仍然只是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