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水战:日本决定学习中国体制的最关键一役( 二 )


中国史书《旧唐书·刘仁轨传》记载了这场战役最后战况:“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 , 四战捷 , 焚其舟四百艘 。烟焰涨天 , 海水皆赤 。”
日本史书也对这场战役结果进行了细述 , 《日本书记》卷二十七《天命开别天皇》)在记述这场战役的最后战况写道:“州柔降矣 , 事无奈何 。百济之名绝于今日 , 丘墓之所 , 岂可复往?”
白江战败后 , 日本天皇深恐唐朝与新罗军队一鼓作气、趁势进攻日本本土 , 于是花费巨资 , 先后构建了四道“卫国”防线 。然而 , 唐朝军队见好就收 , 止步朝鲜 , 并没有得陇望蜀 , 日本本土幸免被染 。
这场战役主要是决定了朝鲜政治走势和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 。百济灭亡后 , 唐朝又助新罗联军攻高句丽 , 公元705年 , 朝鲜半岛终于按照唐朝意愿统于“亲唐”新罗政权之手 。
白江口战役虽然未对日本本土产生威胁 , 但在国家战略上 , 对日本的影响却不比朝鲜小 。这是日本与中国的第一次直接较量 , 面对强盛的大唐帝国 , 战争的惨痛教训 , 促使日本当政者清醒 , 有了自知之明 , 国家战略也发生了重大转折——由对外进攻转向内敛发展 。日本现代学者森公章曾就此发表《“白村江”之后》一文 , 评价道:“白江战败以后产生的这种冲击余波 , 如同明治维新和二次大战以后一样 , 可以说是一个举国奔走引进‘敌国’国家体制和文化的时期 。”
白江口战役前 , 日本已经派遣过4次遣唐使 。战后 , 日本不仅没有中断与中国的外交交流 , 反而加密了关系 , 派出遣唐使的频率、使团规模和影响力都远远超过战争之前 , 人数船只往往是战前的两三倍 。这一时期中日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最为兴盛 , 彪炳史册 。如果说战前日本遣唐使到中国还有几分自大傲慢情绪 , 战后再来中国却是毕恭毕敬、倾力学习唐朝文化 , 甘心做“藩属国” 。
小结这场规模不大的海战 , 战况一般 , 战果却是划时代 。“大化改新”刚刚完成初级阶段的日本 , 踌躇满志地要征服朝鲜 , 结果发现自己过不了中国这道关 , 与中国军队交手 , 方知“大化”只是化了点盛唐的皮毛而已 , 日本“汉化”得还不够 。从这个角度解读 , 白江口之战也可谓强劲“大化”的历史战役 , 自此日本潜心汉化 , 千年不再造次 。
白江口“合战”后 , 朝鲜纳入中国势力范围 。公元665年 , 日本遣使参加大唐泰山封禅;公元669年 , 日本派河内鲸为“平高丽庆贺使”前往唐都长安 , 祝贺唐军在朝鲜半岛的彻底胜利 。战败国向战胜国发贺电 , 主要内容就是祝贺对方战胜自己 , 也堪千古奇事 。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盛唐在拥有东方无可撼动的强大实力 , 另一方说明在比自己先进、强大的文明面前 , 日本采取现实主义 。一边奉中国为东洋之主 , 一边潜心取唐之长 , 补己之短 。
当然 , 其时中日两国古人无法料到 , 一千余年后这“白江口”战役一幕 , 会在东洋历史中两次上演(甲午海战和太平洋战争) , 中国和日本前倨后恭 , 先后失去了东洋主导权 。人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 而古代东洋变迁实可谓“千年等一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