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祁山的经济账:诸葛亮不能让魏国安稳发展( 二 )


【六出祁山的经济账:诸葛亮不能让魏国安稳发展】从北伐的进程上看 , 诸葛亮的税收考虑也是周详而具体的 。在已经纳入常规的屯田计划——比如在南征时令兵士种蔓青于山中“以济军食” , 以及招募5000人到汉中进行屯田并派吕义“为汉中太守 , 兼领督农 , 供继军粮”——之外 , 诸葛亮也积极地谋求取资于敌的途径 。
《方舆纪要》中说“武侯出祁山 , 祁山万户 , 出租五百石供军” , 就是一个例证 。为了打破司马懿的拒战耗敌之计 , 诸葛亮甚至在渭水分兵屯田 , 摆出借助敌区物力资源打长期战争的姿态 。便是在今天的五丈原附近 , 还有着大片平整肥沃的“诸葛田” , 就是当年蜀军留下的屯田成果 。只是可惜 , 已经在北伐中站稳脚跟的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 , 这一具有政治和经济双重指向的战略思想终至无以为继 。倘若孔明不死 , 北伐所得又岂止天水、南安、安定等郡?
聪明盖世如诸葛亮者之所以立下北出祁山的决策 , 必有其不同于常人的考虑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 , 这样的考虑既是必须又是无奈 。在拥有超常的文武人才——仅仅从胜率上来看 , 曹的“五子良将”显然不是刘备的“五虎上将”的对手——的情况下 , 不能将人才优势转化为领土优势是可惜的 。而在荆州已为盟友孙权占领的场景下 , 北出祁山几乎成为诸葛亮“北定中原”唯一的“出气孔” 。后人只以成败论英雄 , 并提出“偏安”的消极策略以质疑孔明的六出祁山 , 实在是偏离当时情势和当事人内心的纸上谈兵 。无论成败 , 坚决北伐都是诸葛亮的必由之路 。其税收功利使然 , 其政治、军事、经济战略亦使然 。
就这样 , 在三国的税收版图上 , 诸葛亮用他的六出祁山 , 演绎了一场弱者向强者索取税款征收权的悲情大剧 。“尽人事而听天命” , 这是诸葛亮的宿命 , 是他非如此便无以报答刘关张三顾之恩并坦言对蜀汉政权“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的宿命 。“偏安”和坐享天平都不是诸葛亮字典中的词汇 , “以战养战”且将战火燃向距离成都更远的地方 , 并寻机占领可以带来更多税收利益的敌方重镇 , 才更符合他的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