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战线上的抗战 , 靠的是顽强的精神 。我想把这种精神讲给年轻人 , 永远传下去 。”说起自己在晋察冀日报社的工作经历 , 家住西城区的老报人许仲英 , 几乎都没顾上喝水 , 滔滔不绝地讲了一下午 。
今年87岁的许仲英 , 十多岁时就在晋察冀日报社干杂活 , 见证了当年的报人面临敌人包围扫荡 , 仍坚持出报的历史 。
紧急撤离中出报纸
1940年11月7日 , 《抗敌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 。天还未亮 , 报社的印刷工人就印出了由毛主席题写报头的《晋察冀日报》第一期 。正当同志们兴高采烈的时候 , 军区传来消息:三万日军分别从边区东线的唐县和曲阳县、南线的灵寿县出发 , 开始了向边区中心地区的“扫荡” 。报社必须紧急转移!
【抗战记忆:日寇逼近《晋察冀日报》仍旧在编印】 社长邓拓随即向同志们做了紧急战斗动员 , 提出报社在“反扫荡”斗争中 , 不仅要保存自己 , 而且要设法边同敌人周旋边办报 , 要及时向边区军民传达党的声音 , 宣传“反扫荡”的情况 , 支持和鼓舞边区军民的斗志 。他还提出报社离开驻地连家沟前要再出一期报纸 。
报社的编辑和印刷工人连夜编印出了《晋察冀日报》第二期 。这期报纸发表了邓拓等人撰写的“粉碎敌寇冬季扫荡”的社论 , 并继续刊载了八路军主力部队在百团大战中取得新战果的消息 。
当报社离开连家沟时 , 日军的先头部队已分别到达阜平城东的王快镇和城南的城南庄镇 , 报社已处在日军合围地区 。根据军区指令 , 报社必须以最快速度抢在日军前边 , 渡过大沙河 , 突破敌人的包围 , 转移到阜平西南深山中的马兰村一带 。
报社一百多人头顶繁星 , 翻山越岭走了一宿 , 黎明前到了大沙河边 。这时的大沙河 , 水势比预想得大 , 并且已结了薄冰 , 牲口驮着辎重过河有困难 , 大家只好将部分印刷机器埋藏在大沙河北岸 。
冰水及腰险掉队
“我还是个十多岁的孩子 , 跟着队伍行军 , 既紧张又兴奋 。”许老回忆 , 当时他手中握着一张11月8日的《晋察冀日报》 , 穿着新发的棉袄、棉裤 , 挎着两颗手榴弹 , 一宿的夜行军没有落伍 , 自己心中很是得意 。
前方侦察的战友已打出一丈多宽的冰凌通道 。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谢荒田督促大家抓紧过河 , 以免天亮后被日军飞机发现 。老人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 大个子的同志把裤脚卷到大腿根儿 , 扛着铅字盒、印刷器具 , 提着鞋袜 , 踏着冰渣下水了……“我看了看 , 那冰水有我腰深 , 只好把棉裤脱掉 , 一手举着手榴弹 , 一手抱着棉裤和鞋子 , 下水后用身子顶开游动着的冰凌 , 走一步挪一步 , 晃晃悠悠地蹚过了大沙河 。”老人说 , 当他走出水时 , 感到棉袄沉重得厉害 , 一看原来是那棉袄下边湿透了 。上岸后 , 阵阵冰冷的山风吹在他湿漉漉的腿上 , 腿上好像裂开了许多口子 , 穿上粗硬的棉裤 , 走起路来一步一蹭 , 痛如刀割……
没过多久 , 许仲英就发现大部队不见了踪影 , 他知道自己落伍了 , 便不顾一切地向前追去 。当他到马兰村的时候 , 早到的同志正在吃早饭 , 饭是洋葱干和大麦米熬成的烂粥 , 同志们告诉他那是八路军在百团大战中缴获的日军给养 。
- 抗战中广东的经济损失:近代工业基础近乎被摧毁
- 血洒二战的三名中国女飞行员:抗战中的女英雄
- 91岁老兵忆抗战:部队几乎每天转移几分钟吃完饭
- 英雄山下的抗战老兵马入营:我们的血汗没有白流
- 87岁抗战老兵周占先回忆:目睹日军轰炸促成参军
- 学者:二战开始时间应从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算起
- 抗战期间中国有多少辆坦克?抗战时期坦克的来源
- 抗战拼刺刀将军墓成无碑:志愿者募款立碑
- 96岁远征军回忆抗战:冒炮火搭桥铺路躲避蚂蟥
- 抗战时飞行员拒婚:前程虽远大生命却如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