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番阳峒是啥样?黎族人为何住在峒里( 二 )


峒内成员的行为都有一定的规范 。峒内成员都以世代相传的传统习惯为一切行动的准则 。成员们对峒的疆界有保卫责任;峒内成员间有相互援助和保护的义务 , 如受到外峒人欺侮时 , 必须为其复仇;共同负担械斗时向外请援兵的费用;选举、罢免或继承村峒的首领等 。这些行为主要靠习惯法来维持 。住在毛道的原居民是朴基和朴冲的后代 , 后来移居该峒的“龙仔”及其后人 , 也成为毛道峒的居民 , 他们与该峒居民本无血缘关系 , 但他们在保卫峒的疆界和与外峒斗争时 , 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
峒与峒之间一般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 但由于统治阶级的挑唆和一些利益关系 , 峒与峒之间也会发生械斗 。
峒与峒之间的友好关系 , 主要体现在互相通婚 , 结成婚姻集团;在生产或生活上 , 如农忙、婚丧、建房等要互相支持或帮助;与其他峒或别处发生纠纷、械斗时 , 峒与峒之间相互支援 。
1949年前 , 在某些地方的械斗过程中 , 械斗之前以猪颈或“鸡毛信”(用一条细小的白藤打一个大圈三个小圈插上一条鸡毛)作为“械斗通牒”送给对方 , 表示要索取指定数量的罚款 。若对方拒绝付出罚款立即将鸡毛信退回 。从此双方进入械斗状态 。进攻前必须举行“鸡卜”以占吉凶 。对待俘虏一般不加杀害 , 以便和解后与对方交换或索取赎金 。械斗的和解一般请有权势的峒长主持 , 并由双方当事人杀牛设宴 , 在宴会上峒长与械斗双方砍箭为约 , 达成和解 。
清代在今保亭一带设根椰峒和琅瑥峒 。根椰峒下辖七弓半 , 即百万头弓、加札弓、南味弓、某文弓、昂贡弓、某正弓、大本弓、只让半弓;琅瑥峒下辖五弓 , 即宋村头弓、六底弓、大水弓、界弓、加达弓 。每弓设有哨官管辖 , 只让半弓附入某文弓管辖 , 不设哨官 , 故名半弓 。到20世纪30年代 , 弓的名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 但弓的数量基本未变 。即首弓、二弓、三弓、四弓、五弓、六弓、七弓、大坡弓、祖关弓、加达弓、大本弓、毛政弓、半弓 。1935年 , 除五弓、祖关弓、大坡弓以外 , 其他各弓归属新成立的保亭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