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古人而言,需要好的睡眠前提是有好枕头( 三 )


瓷枕在宋代 , 已经是非常普遍的日常用器 , 其制作生产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格局 , 甚至呈现出专门化的趋势 。宋代瓷枕的生产有南北之分 , 北方地区以河北、河南、山西为中心 , 南方地区以江西为中心 。
这一时期 , 瓷枕的数量和品种也更加丰富 , 出现了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印花、珍珠地划花、黑釉印花、黑釉划花、黑釉剔花、黄釉印花、三彩、酱彩、青釉印花、彩绘等品种;瓷枕的形状除了长方形、腰圆形等常见形状外 , 还出现了如意形、虎形、狮形、豹头形等不同式样 。
这些瓷枕的枕面长、宽或径小者10cm , 大者35cm , 枕高14 ~ 20cm , 呈前低后高、外高内陷的特征 。一般 , 唐朝的瓷枕尺寸较小 , 枕面径约在10 ~ 15cm 之间 , 而后来烧制的瓷枕枕面尺寸较大 , 通常径可以达到29cm 以上 。
对于宋人来说 , 在炎热的夏季 , 瓷枕无疑是凉爽而舒适的 , 这从瓷枕上的诗文题字和文人对瓷枕的赞赏中可见一斑 。如磁州窑瓷枕上的题诗:“夏日景偏长 , 遥天转暑光 。如人会消遣 , 何处不清凉 。”即是描写夏日景象的 。
老百姓也会在瓷枕的造型和装饰上寄寓了自己的朴素理想——婚育祈子、辟邪纳祥、人生感怀等 。这些精神性的内涵使得瓷枕超越物质形态 , 进入精神文化领域 , 成为民众乐于接受的生活必需品 。
明代时 , 陶瓷枕虽仍有前代遗风 , 但总体走向衰落 , 反倒多见丝织枕和布枕 。另一方面 , 此时的丝织品织艺精湛 , 质地优美 , 棉纺织业成为普及的手工业 , 印染、刺绣、镶嵌等工艺日渐纯熟 。因此 , 软质的丝织枕制作简单 , 并且更加舒适 , 瓷枕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到了清代 , 丝织枕进一步发展 , 瓷枕更多成了装饰 。
明清的枕顶通常以“鸳鸯”图案为装饰 , 以绣花工艺为主例如扣绣等 。虽然枕头从瓷枕变成了丝织枕 , 但人们在借由枕头表达美好愿望的风俗还是流传了下来 , 只不过丝织枕改成了刺绣 。寓意多子多福、家族兴旺的“百子枕头”则是当时很多皇室贵族亲睐的软枕 。
至清朝晚期 , 多见丝织和布质枕 。上海《申报》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年末 , 刊登:海道宪制定的《惜字章程》: “绣货京货店所售枕顶、手帕、肚兜、扇套、纱袋 , 各件草虫花鸟尽足娱目 , 何必刺绣诗句 。况枕顶置之卧所 , 肚兜、手帕系妇女所用 , 以及束腰带、裤带等件 , 一经绣字秽亵尤甚 。嗣后务须一律改用花样 , 如敢再绣字迹 , 定干提究 。”从这段描述中可知 , 当时枕头上也会绣一些不正经的东西 。
清代时尤其流行将中药、茶叶或者花瓣等物品放入枕头中 , 用以作为保健之途 , 有些也是为了可以促进睡眠 , 直到今日 , 有些人仍然会采用此方法养生 。
区区枕头 , 从做法到用料 , 再到上面的图案 , 其实都是中国手工业发展史的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