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古代最早将中国梦入诗的爱国诗人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郑思肖笔下《德佑二年岁旦二首》中的第一首诗 。郑思肖在国家存亡之际写下的这首流传千古的爱国诗篇,让后人无不为之动容 。而其中“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的诗句,最为后人吟咏 。
“万古下泉诗”的下泉,典出《诗经·曹风》“下泉”篇:“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原系曹国人怨恨国政腐败、盼望贤明治事而作 。用“下泉”对偶“中国”,结构与词性上十分对称匹配,意义上更是递进一层,非常巧妙 。诗句表现了诗人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坚贞气节 。读来朗朗上口,不仅让人顿感意气高扬,正气凛然,而且其爱国忧民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
郑思肖,南宋爱国诗人、著名画家,福建连江人 。南宋灭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 。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 。也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 。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 。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 。一生著有《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诗集 。
当元军大举南下时,郑思肖到京都临安上书朝廷,怒斥尸位素餐者之恃权误国,要求革除弊政,重振国威,抵抗元军 。因言辞激烈,上书被扣压,未予上报到皇帝手中 。后客居吴下苏州,寄食于报国寺 。
南宋灭亡后,郑思肖学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精神,不臣服蒙元的统治,自称“孤臣” 。不仅将名字改为思肖,而且把居室题额为“本穴世家” 。如将“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间,便成“大宋世家”,以示对宋朝的忠诚 。
咸淳十年,也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一年,即公元1274年七月,宋度宗赵禥驾崩,其子赵顕继位,是为恭帝 。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 。是年,元兵大举入侵,汉奸吕文焕同伯颜率兵攻打鄂州,汉奸刘整同博罗欢率兵攻打淮西,直逼江南 。此时,郑思肖从苏州双板桥迁往望信桥居住,这是郑思肖的第六次迁徙 。是岁十二月,苏州沦陷,郑思肖作《陷虏歌》,又名《断头歌》既鞭挞了元统治者的野蛮残暴,更骂尽了古今天下许多无耻变节之人 。在望信桥寓所,郑思肖开始了《心史·大义集》的诗文创作 。
景炎二年,也是至元十四年,即公元1277年,郑思肖誓不降元,不承认元朝统治 。因此,他的《心史》完成,但仍冠以“德祐”年号 。他在自己的画像上题赞曰:“不忠可诛,不孝可斩,可悬此头于洪洪荒荒之表,以为不忠不孝之榜样 。”
【中国梦:古代最早将中国梦入诗的爱国诗人】宋端宗景炎三年,也是宋帝昺祥兴元年,元至元十五年,即公元1278年十一月,汉奸张弘范率兵在五坡岭,即今日广东海丰北袭击文天祥率领的抗元宋军,文天祥兵败被捕 。南宋一时处于岌岌可危的风雨飘摇之中 。是岁,郑思肖自望信桥迁居皋桥,继而又复迁望信桥 。这一年,郑思肖38岁,完成了《心史·大义集》的编纂 。郑思肖14岁移居苏州,78岁终老,在郑思肖64年的寓居生涯中,前24年间共有七次迁居,先是居于苑桥,后迁往条坊巷、黄牛坊桥、采莲巷、仁王寺、双板桥、望信桥、皋桥,旋即又复迁望信桥 。
“飘零书剑十年吴,又见西风脱尽梧 。万顷秋生杯后兴,数茎雪上镜中须 。晴天空阔浮云尽,破屋荒凉俗梦无 。唯有固穷心不改,左清右史足清娱 。”郑思肖的这首《飘零》诗,正是郑思肖在苏州数十年动荡生活的真实写照 。郑思肖一生悲苦凄凉 。他22岁失父,36岁丧母,有一个妹妹,出家为尼,下落不明 。郑思肖把仅有的一点家产捐给寺院,并接济穷困的四邻乡亲 。78岁时“疾亟”,嘱其友唐东屿为画一牌位,曰:“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语讫而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