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秦可卿之死真的是因为元春向皇帝告密?

元春判词和元春之死一直是红楼梦中的不解之谜,众说纷纭,争议不休 。从一百二十回全抄本来看,元春是死于疾病,于第九十五回薨逝,“且说元春自选了凤藻宫后,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未免举动费力 。每日起居劳乏,时发痰疾 。因前日侍宴回宫,偶沾寒气,勾起旧病 。不料此回甚属利害,竟至痰气壅塞,四肢厥冷 。…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 。”从文本来看,元春大概是中风而死 。
这种说法为几乎所有的红学家所不齿,是续书一贯的“杀风景” 。不满的原因主要出在两个方面:一是元春病死与判词大大的不相符;二是年龄有问题,元春是在封为皇妃后不久就死了,而四十岁左右的年龄在当时已经是很老了,在佳丽如云的后宫,这样的年纪还能被宠幸为妃吗?
刘心武先生探佚的结果是:元春大约在十三岁左右的时候被选秀入宫(康熙雍正选秀都是在十三岁以上),被分配到两立两废的皇太子爱新觉罗·胤礽的太子府,服侍胤礽或者胤礽的儿子弘皙,知道了自己的家族藏匿了一个从太子府里面偷渡出去的女婴秦可卿 。弘皙逆案发生以后,元春被重新分配到弘历身边,后来被弘历宠幸成为王妃 。雍正实然驾崩后乾隆(弘历)匆忙继位,元春觉得机会来了,向皇帝告发了秦可卿的真实身份,秦可卿被逼悬梁 。因为告密有功,元春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但是好景不长,元春被皇帝的政敌盯上,在权力斗争中,皇帝与其政敌达到妥协,元春被出卖死在荒郊野外,贾府从此败落 。
张爱玲也感到元妃亡年四十三岁有些突兀 。一般读者看到元妃省亲,总以为是个年轻的美人,因为刚刚册立为妃 。元妃进宫时宝玉三四岁,假定元春十三岁进宫,比宝玉大九岁,省亲那年宝玉十三岁,元春应二十二岁,册立为妃正差不多 。第十八回省亲临别时元妃说:“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麋费了 。”批注是“不再之谶”,意为以后不会再有省亲了 。张爱玲从旧稿看到这年年底元妃染病,不拟省亲,次年开春逝世,由此可知,元春是在二十三岁时病逝 。当然,《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元春是否还是旧本的元春呢?
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元春是否向皇帝告密 。
【揭秘:秦可卿之死真的是因为元春向皇帝告密?】元春判词的第一句“二十年来辨是非”,被刘心武认定为元春告发秦可卿的有力证据 。元春从四五岁时就怀疑自己家中藏匿的秦可卿到底是谁,选秀进宫在太子胤礽或者弘皙的又听到一些传闻,“辩”了二十年终于证实了自己的想法,秦可卿就是被自己家族藏匿的废太子的女儿 。机缘巧合,秀女重新分配元春被弘历宠幸成为太子妃,弘历即位后,元春向皇帝告密,一是向皇帝表明心迹,以示忠心,二借机上位,三是为家族摆脱干系,保护亲人 。
以一句话断定一个事实是否有点牵强附会?藏匿皇帝政敌的后人无疑是与皇帝作对,在政治上属于“站错队”,是个天大的罪,元春不会不知道其关节重大,后果严重 。休谟公理告诉我们,在缺乏足够证据的时候,判断真伪的标准是看哪一个可能性更大,并拒绝可能性小的 。是冒着被株连九族的危险向皇帝告密以示忠诚求得上位的可能性大些,还是保持缄默以维持王妃地位的可能性大些呢?从理性思维的角度来看,显然是后者 。
所以,我更有理由相信元春并没有告发秦可卿 。皇帝也不会因为元春告密而赏赐封她为皇妃,将一个告密者放在身边是可怕的,她可以出卖家人,会不会出卖自己呢?皇帝不得不这样想 。元春上位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二十年来辨是非”可以解读为她在宫中不惹是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做一个好人,克己复礼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