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的十大争议:慈禧真的搜刮海军经费了吗( 三 )


争议六 刘步蟾是爱国将领还是投降派?
刘步蟾是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定远管带,在1895年2月“定远”舰中敌船鱼雷时自杀 。在国人池仲祐撰《刘军门子香事略》中,刘步蟾是一位爱国海军将领,而在英国人泰莱的在华回忆录中,刘步蟾是不折不扣的懦夫,在海战中擅变队形,将自己的座舰“定远”聚众以求自保 。1938年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1947年范文澜著《中国近代史》均援引沿用泰莱的叙述和评价 。1962年电影《甲午风云》将刘步蟾塑造为反面典型,其“恶名”由此更加广为人知 。
“文革”结束以后,甲午战争研究专家戚其章正式提出重评刘步蟾,他指出泰莱对刘有很深的成见和愤恨,回忆录中“擅改阵型”的记载是编造的 。史学界对此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讨论,最后基本达成共识,不应采信泰莱的不实之词,刘步蟾在黄海海战中英勇战斗、战功卓越,应当评价为爱国将领 。
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重创日本舰“松岛”号,是当时一大奇功,历史学家张荫麟、罗尔纲都曾指刘步蟾曾冒领战功,将“镇远”舰的功劳揽在自己主事的“定远”舰身上 。戚其章则发表研究认为,重创“松岛”号确为“定远”战功,“冒功说”不可信 。
参考:戚其章,重评刘步蟾引起的风波,《百年潮》,2006.3
戚其章,刘步蟾冒功说质疑,《探索与争鸣》,2005.1
争议七 “逃跑将军”叶志超狂奔500里是真的吗?
《清史稿·叶志超传》记载,平壤之战中,守城的各军总统叶志超不战而退,连夜逃跑,“趋五百余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于是“逃跑将军”狂奔500里溃退回国成为人尽皆知的笑柄 。日军攻占了牡丹台和玄武门之后,守城的叶志超如能率兵坚持数天,战事当有转机(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然而叶志超完全丧失信心,不战而下令撤退,且撤退的军队正中日军埋伏 。一夜之间,清军在逃跑的路上被击毙或被俘者达2000余人,白白葬送了约5个营,比战死的人数多得多 。
只是叶志超恐怕没有直接逃回国 。有学者根据李鸿章电报、朝廷谕旨等考证认为《清史稿》记载有误,叶志超事实上先溃退至安州,于其北设防;然后受朝命收集溃兵整顿,筹防义州,最后按照朝廷的谕旨渡过鸭绿江,在九连城等设防,而不是直接溃入本土 。当然,这并不能减轻叶志超的罪过 。
参考:张剑,《卫汝贵、叶志超相关问题考》,《历史教学问题》,2011.6
争议八 叶志超被赦免了吗?
关于叶志超被判斩监候后的情况,一般采用《清史稿》的说法,认为他“遇赦归”,也就是说他最终蒙恩免罪成为“无罪之身”,《肥西县志》也有他遇赦后回到家乡,“岁余而卒”的说法 。
但是有学者考证刑部奏折和《叶氏宗谱》认为,叶志超只不过因“朝审情实”,历年蒙恩“免勾”,未被处斩而已 。他到死仍然是朝廷的死刑犯,死后尸体运回家乡,与原配夫人合葬于黄老郢 。是否被赦免,这对于“盖棺论定”来说有很大的差别 。
参考:张剑,《卫汝贵、叶志超相关问题考》,《历史教学问题》,2011.6
争议九 总兵卫汝贵是不是被冤杀的?
卫汝贵是甲午战争期间唯一被朝廷处斩的实授总兵,其罪状有二:一是平壤战役中“临阵退缩,节节败退”,以致“贻误大局”;一是所统盛军军纪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史学界“翻案风”兴起,戚其章、廖宗麟、陈悦先后为其翻案,认为卫汝贵在平壤战场上作战勇敢,其所统盛军军纪问题亦是莫须有的 。陈悦以为卫汝贵完全是以光绪帝、翁同龢等为首的主战派利用言官力量,罔顾事实,党同伐异,打击主和派李鸿章的一个牺牲品 。这一翻案似成定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