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丧舞又名跳丧鼓,土家语叫“撒尔嗬”,是恩施土家族一种古老的丧葬仪式舞蹈 。早在隋唐时期,土家先民就有“其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的习俗 。据有关史料记载:“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去,曰伴亡 。于柩旁击鼓,唱俚歌哀词 。”这种祭祀歌舞,在古代巴人后裔土家族的聚居区世代沿袭,千古不绝 。哪家死了老人,村民们闻讯而至,通宵达旦,这叫“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跳一夜丧鼓陪亡人” 。这种丧葬习俗经过不断传承,逐步演变为恩施土家族的跳丧舞 。
跳丧舞的种类繁多,按跳丧格局大致可分“四大步”、“待尸”、“么连嗬”、“摇丧”、“打丧”、“哭丧”等20多种类型 。按模拟形象动作分,有“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猛虎下山”、“虎抱头”、“牛擦痒”、“猴子爬岩”、“狗吃月”、“狗撒尿”、“燕儿衔泥”、“古树盘根”、“幺姑筛箩”、“耍五巾”、“风夹雪”、“滚身子”等 。跳丧时,锣鼓大作,鞭炮阵阵,一人击鼓叫歌,跳者围棺接歌而起,脚跟鼓点鼓跟脚,跳者二至四人,但女人不能跳丧 。击鼓者领唱,对舞者和,多为高腔俚调,边唱边舞 。鼓声一起,或高歌狂舞,或轻歌曼舞 。舞者头、肩、腰、臂、腿、脚尖、脚跟齐动作,跳着变化多姿的舞步 。有时掌鼓击锣二人坐唱,其余人唱和,此名“坐丧歌”;有时掌鼓击锣二人坐唱,另二人边跳边唱,此名“跳丧鼓”;有时四人围棺转圈,边跳边唱,此名“转丧鼓” 。
跳丧舞的曲调有“撒尔嗬”、“叫歌”、“摇丧”、“将军令”、“正宫调”、“一字词”、“节节高”、“螃蟹歌”等数十个曲牌,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
跳丧的唱腔分高腔、平调,节奏鲜明,主要是6/8拍 。跳丧有歌有舞,舞的成分较重 。舞蹈时,整个舞场均随掌鼓人的鼓点和唱腔随时变换曲牌、节拍和舞姿 。掌鼓者也通过鼓心、鼓边、鼓沿敲击出富于变化的鼓点,边击鼓边领歌,和歌而舞 。跳丧舞舞姿狂放,随着击鼓者的指挥,不时改变舞姿和节奏,激越时似山风呼啸,张弛交替,古老质朴 。
跳丧舞从音乐、舞蹈到歌词内容,少有悲伤之感,音乐高亢欢快,舞步健美勇武 。跳丧是“欢欢喜喜办丧事,热热闹闹陪亡人”,只有“走顺头路”即寿终正寝的人才有享受跳丧的资格 。如父母尚在而晚辈先去世,除非已有儿女抱“灵牌”,否则是不能跳丧的 。
跳丧舞的歌词内容十分丰富,有颂赞土家先民开疆拓土、回忆民族历史的;有反映先民图腾崇拜、渔猎活动的;还有歌唱死者生平事迹的,前唐后汉的历史传奇、日常的生活趣事都是歌唱的题材 。歌词多呈四句七言,内容古朴 。每唱完一首,最后大家高声合唱一句“解忧愁噢”,表示为死者家里散忧愁 。
这就是土家人,即使面对死亡也要笑,也要歌之舞之,让亡灵在快乐中飞升,悼念在歌舞中飘溢,离别在超脱中激荡 。撒尔嗬是笑对生死的歌舞,土家族是笑对生死的民族 。
如今,跳丧舞已逐步从丧葬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颇具观赏性的土家族群众性舞蹈 。跳丧舞是土家人民自己创造的艺术财富,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多侧面地展示了土家民族的风情习俗,它是土家民俗文化的奇葩 。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土家族跳丧舞的由来】
-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土家族的生斋是什么意思
- 土家族婚俗盘点土家族的婚俗词有哪些
- 壮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壮族医药文化的发展史
- 壮族饮食最具代表特色的壮族饮食都有何历史
- 壮族文化各色的壮族舞蹈是怎样传承与发展的
- 壮族文化壮族人们怎样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交流
- 蒙古族节日盘点蒙古族的节日都有哪些
- 蒙古族体育文化蒙古族的男儿三艺是什么
- 蒙古族的皮革文化皮革很早就用于服装服饰
- 蒙古族习俗蒙古族的丧葬文化是历史悠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