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编修的《明史》为何不抹黑明朝皇帝?

明粉一直在说满清修明史有意抹黑明朝皇帝,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清朝是怎样“污蔑”明朝的皇帝的,因为史料太多,我们节选几个比较有名的皇帝:
太祖赞曰: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 。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 。
——“武定祸乱,文致太平”,“晚岁忧民益切”,这些话基本是古代史家评价统治者的最高用语了 。附带说一句,《明史》并没有大肆渲染朱元璋晚年屠戮功臣的事迹,即使在一些被杀的功臣传中也只是一笔带过(结以赐死) 。对于朱元璋的严刑峻法,史官也以“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来解释,明朝人自己各种史料中提及的明朝统一天下过程中的屠杀行为、明初朱元璋文字狱、以及屠戮不愿意出仕的元遗民等史迹,《明史》基本都没有提及,可以说是给足太祖面子了 。
成祖赞曰: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 。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
——“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清朝史官把朱棣的功业放在汉唐之上,感叹其盛大,这不能说是抹黑吧?除了赞扬朱棣的武功,对其体恤百姓也有提及 。只是最后一句话批评朱棣杀戮建文忠臣,就事论事,也不为过 。同样的,成祖大搞文字狱,打压元曲,以及存在于明朝人各种史料当中有关成祖的暴虐行径的记载,比如大名鼎鼎的“诛十族”,《明史》都没有采用 。
孝宗赞曰: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 。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 。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 。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 。《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 。”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在此,清朝史官提出“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可能会引起某些明粉的愤怒,但事实的确如此 。只有这几个君主的功业、政绩能够达到很高的水平,而且保全始终 。就算是盛极一时的唐朝,除了太宗、玄宗、宣宗之外,又有几个贤君呢?而且史官没有批评其他皇帝的个人能力,只是认为富裕太平导致腐化,这个说法是很中肯的,我看不出有什么抹黑的地方 。
神宗赞曰:神宗冲龄践阼,江陵秉政,综核名实,国势几于富强 。继乃因循牵制,晏处深宫,纲纪废弛,君臣否隔 。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 。
【清朝编修的《明史》为何不抹黑明朝皇帝?】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是《明史》中争议较大的句子,也是明粉攻击较多的句子 。这里必须指出:首先,这一说法不是清朝史官首先提出的,当时已经有很多“论者”这么认为,包括大量的明朝遗民;其次,这一说法并未否定神宗初年的国势富强,只是痛惜于神宗后期的政治溃败而已 。光宗在位极短,史官对其以惋惜为主,主要还是痛斥朋党为祸 。无论明朝晚期的朋党属于什么性质,朋党纷争对明朝灭亡的“贡献”是极大的,这一点不容否认,所以说史官的评价没有大的问题 。
庄烈帝(崇祯帝):赞曰: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 。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 。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 。
——明朝虽然已经腐败之至,但在短短十七年内灭亡,庄烈要负较大责任 。清朝史官赞扬庄烈本人的勤奋和志向,将过错主要推给臣僚和宦官,并加以“气数使然”的迷信思想 。最后鼓吹清朝的功德,极不客观,但也没有办法 。对比历朝史书对亡国之君的记载,庄烈的论赞已经够给面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