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自带兵之日起,就决心要练成一支全新的能战的部队 。这种愿望的迫切产生,在于他对绿营弊端的深切感受与极端痛恨 。他认为绿营的不可救药,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恐岳王复生,半年可以教成其武艺;孔子复生,三年不能变革其恶习 。”①由此他认为:“现在之兵,不可练之而为劲卒,新募之勇,却可以练之使补额兵 。”②
绿营之弊诚然已经是一种制度化的痼弊,而革旧鼎新又谈何容易?再说,编练新勇以代替国家经制兵的八旗绿营(哪怕是在实际上而不是名义上),也与皇帝的原意相去甚远 。清朝统治者的初衷,是把团练当作一剂应急药物来服用的 。虽然他们也深知旗绿部队的无用,但八旗毕竟贴心得紧,不用担心控制不灵;八旗绿营制度由来已久,改革祖宗之制阻力既大,又非短时之功,习惯了“急来抱佛脚,雨过忘雷声”的大清政府,在扑灭川楚白莲教起义的战争中看到团练的力量,认定了这只“佛脚”,寄希望于它在国家有事时可以招之即来,天下太平时又可以挥之即去;不用担心经济上的负担,不用顾虑军事上的失控,真是一举多得!岂不知,面对组织严密、战斗力强大、建立了牢固根据地、进退自如的太平天国起义军,传统意义上的团练只靠“保甲相连”、“坚壁清野”的老办法,已经难以发挥作用 。八旗和绿营的改造既然一时难以实现,那么,在传统团练的基础上训练一支介于两者之间的勇营队伍,革除旗绿之弊端,练成能战之锐旅,才不失为明智之举 。曾国藩就是在这一历史时刻敏锐地抓住了问题关键的那个人 。
咸丰二三年间,先后奉上谕担任团练大臣的官员有43人之多,而最终成就大功的,只有曾国藩一个 。曾国藩不是落实皇帝谕旨最严格的那一个,他在实践中渐渐背离了朝廷的初衷,离开团练建成了一支经制兵之外的准正规军;曾国藩也不是最幸运的那一个,他用破心机,几经曲折,饱尝艰辛,才成功地带出了一支清政府不得不倚重的湘军劲旅 。湘军成功了,它从不起眼的地方团练而成为当时中国战斗力最强、清廷疑忌而又不得不依赖的部队 。这支成功交响乐,由“三部曲”乐章构成:另起炉灶,促练大团;避走衡阳,练成劲旅;独当一面,席卷两湖 。
另起炉灶,促练大团 。曾国藩奉命进驻省城时的任务有二:一是“团练乡民”,二是“搜查土匪” 。与练兵有关的是“团练乡民”,而这个团练,原来不过是以各府县团练为基础,以保甲地方、维护治安为主要任务,距离一支能够独立作战部队的要求相去甚远 。曾国藩在受命之初,就决心另起炉灶,按照自己的想法带出一支全新的部队来 。他在初到长沙后的一份奏折中,就把“团”与“练”区分开来:“团练二字宜分开看,团即保甲之法,清查户口,不许留容匪人,一言以尽之矣 。练则制械选丁,请师造旗,为费较多”,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于省城立一大团,认真操练,就各县曾经训练之乡民,择其壮健而朴实者招募来省 。参仿前明戚继光、近人傅鼐成法,但求其精,不贵其多;但求有济,不求速效 。”①按照惯例,团练本应该于各个地方就近训练和执行任务,省城防卫和重大军事行动仍然靠绿营,曾国藩提出在省城组建大团,实际上就是在省防绿营之外另起炉灶,组建一支新军,这显然与朝廷的初衷相背 。但病急乱投医的大清统治者似乎没有注意到两者之间的不同,批示道:“知道 。悉心办理,以资防剿 。”②于是乎,罗泽南、王等各地团练队伍陆续来到长沙,在曾国藩的指导下,开始了正规化的训练,并不断派出部队到各地攻剿会党、农民起义 。1853年春夏间,江忠源部楚军会同湘军,先后在常宁、阳山、衡山、永兴、茶陵等地参加对起义军作战 。到1853年7月下旬,曾国藩负责编练的湘军,已有罗泽南的中营、王纮的左营、邹寿璋的右营、塔齐布的辰营,以及周凤山、储玫躬、曾贞干等各自统带一营,兵员总数由初设大团时的1000余人扩大到4000人左右 。
- 揭秘:曹魏时期大将毌丘俭东征攻克高句丽首都
- 揭秘吐鲁番洋海古墓惊现中国最早的裤子
- 揭秘:澳洲现古老精子竟藏于千年化石当中
- 揭秘:古罗马纳米技术制作精湛无比高脚杯
- 揭秘贞顺皇后与杨玉环之间有什么关系
- 揭秘:李清照真的杀死了自己的丈夫赵明诚?
- 揭秘努尔哈赤娶妻16人是政治联姻不是真爱吗
- 源自一个日本传说 世界十大禁曲之一,妹妹背着洋娃娃背后故事揭秘
- 西楚霸王项羽自信过头而错失天下的三个原因揭秘
- 揭秘:宋朝时期的妇女离婚竟可分家中一半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