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义务修脚23年,服务18万余人次,父子两代修脚人的接班传承( 二 )



义务|义务修脚23年,服务18万余人次,父子两代修脚人的接班传承
文章插图
【 义务|义务修脚23年,服务18万余人次,父子两代修脚人的接班传承】9月10日,东城区和平里七区,师傅们在给社区居民义务修脚。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飞 摄
父亲义务修脚20年
孟建设做义务修脚公益活动已经有20多年。
1979年,孟建设背着药箱“北漂”,带着祖传了三代的中医针灸技术。在老家,“孟一刀”的名声在外,但在北京,赤脚医生不好当,他生活窘迫。房东接济孟建设,他无以回报,开始给对方免费修脚。
后来孟建设又去中医院进修学习,摆摊继续做着老本行。20世纪90年代,他开始在澡堂修脚,埋头从早干到晚,一双脚35块钱,是不错的收入,他用这钱养活着一家老小。
20世纪90年代末,京城澡堂生意如日中天时,孟建设反倒回街上支起修脚摊儿。这回,顾客一落座,就被分为两种:一种是有脚病需要治疗的,一种是没有疾病仅需要护理的,前者收费,后者不要钱。
孟建设有自己的想法,“这些人舍不得在澡堂花钱(修脚),我就是想让他们也享受一下。”
1998年开始,孟建设的生意开始步入正轨,散摊儿搬进了小门脸儿,后来又搬进了大店铺,再后来落脚到如今一间小200平米的临街底商。这时起,孟建设开始主动出门开始义务修脚。
1999年,孟阳9岁,来北京看升国旗。他不经意间和父亲说,“你看国旗班那些战士们的鞋多厚啊,穿着硬,脚肯定也不舒服,得有脚病。”
这话给孟建设提了醒,当年就辗转多人联系到了国旗班领导,提出得为战士们看看脚。孟建设没想到,这些二十几岁的大小伙子长期训练、穿着厚皮鞋捂出汗后不能及时排解,很容易有脚病,有的人甚至脚部变形,脚底板磨出厚茧,但战士们一句“习惯了”就把这事儿抛在脑后。孟建设就带着徒弟们定期给战士们修脚,直至现在。
上个月,孟建设到一家养老院服务,一名瘫痪在床的八旬老人脚疼得在床上哼哼。
掀开被子一看,老人的大拇指趾甲已经长成“羊角”状,厚度将近1厘米。趾甲歪斜着插入旁边原本也不健康的脚趾,导致足部感染,老人苦不堪言,但护工无能为力,一来他们不会处理这么复杂的情况,二来趾甲刀一下去,老人疼得龇牙。
热水烫了毛巾反复捂,才下刀子处理,修、削、剜、刮一套程序下来,孟建设花了两个多小时,最后,老人异常的趾甲被深挖拔掉,涂了药,这才算处理好。孟建设叮嘱护工要给老人好好护理上药,有问题再打电话。
这边,下不了床的老人已经觉得舒服了不少,眼里噙着泪抬起手给孟建设作揖感谢。

义务|义务修脚23年,服务18万余人次,父子两代修脚人的接班传承
文章插图
9月10日,孟阳站在父亲孟建设的身后合影。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飞 摄
父与子的公益传承
这样的情况,孟阳十几岁开始就常见了。那时寒暑假,他会来北京找父母,赶上父亲出门义务服务,他在旁边递毛巾,拿东西,不少老客们都看着孟阳长大。
孟阳也逐渐从看到学,成了父亲的徒弟。
但他最初并没有想着从事这行,上大学后,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孟阳还是想找一份相关的工作,当白领,出入写字楼多好,他不太想干这份“伺候人”的活儿,这与父亲的期许有很大分歧。
假期和闲暇之余和父亲继续做公益,逐渐让他从这份修脚工作中找到了意义。
经常有人一瘸一拐地找到他们,脱了鞋袜一看,化脓的、红肿的、气味和皮屑一股脑子往外飘散,孟阳还见过一些趾甲长厚到无法穿鞋的老人,干脆把鞋子掏了个洞,让脚指伸出来,脚后跟也露外头,趿拉个鞋走路。也有人活到六七十岁也没让别人给剪过趾甲,经父亲的手一摆弄,舒服得笑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