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春节:壮族春节和汉族的春节有什么不一样

壮族过春节的节期虽然是受汉族春节的影响,但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则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宋代以前,壮族各地的节日是按农业生产的周期而定,自明代以后大部分地区逐渐采用农历节期 。壮族的迎新岁活动,与汉族大致相同,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到了十五日各家吃了专供祖神的"母粽"(特大粽子)后即告"散年",意为新年节期聚庆终止 。亦有部分地区的新年节庆延至正月末,采白头翁或艾草合糯米制糍粑(俗称"艾粑")小祭为岁庆终期,有的延至二月初二社祭方告结束 。故通常又将整个正月作为庆新春节期,称为“过正月”、“吃正月” 。壮语Cieng("正月"之简称)为春节的代称 。
春节从月初一凌晨开始,一直延续到十五日的元宵节才告结束,其中又以初一至初五最为热闹 。从初二起,亲戚之间便开始交往拜年贺岁,携带礼品主要是粽子、年糕、猪肉等物,连日不断 。来客所带来的礼品,主家只各份收取一半,留一半或换上自家的年货让其带回 。过了初五,亲友间的走访贺年便逐渐减少,各家开始筹划当年的备耕工作 。到了元宵节,各家又杀鸡备肉,祭拜祖先,祈求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六畜兴旺 。春节即告结束 。
壮家贺年并非只是套套近乎,而是出自真诚的祝福 。在大年时节,不论亲友乡邻,碰上面都道“新年好”、“恭喜发财” 。初二,女儿、女婿带着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外公、外婆看着外孙又是亲又是抱,高兴异常 。
春节的传统文娱活动除与三月三相同的歌墟外,舞狮、舞鸡、舞春牛,也吸引了不少青年人 。狮子队的锣鼓一敲,搭起高台,狮子旋回而上,在十几张八仙桌搭就的高台上行走自如,引来阵阵喝彩 。除夕 “除夕”壮家称为“年三十晚”,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 。这是南宁市壮族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月初就开始做好各种过年准备 。除夕这天,壮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合家欢聚,喜庆团圆 。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等 。
除夕
晚上,各家在堂屋祖先牌位前设供桌,桌前挂一张美丽的壮锦或者刺绣的桌围,桌上置摆大粽粑、年糕、米花糖及鸡、鸭、鱼、肉等贡品祭祀祖先 。同时在家中火塘内燃烧一根耐烧的大硬木,直到第二天都不会熄灭,以示子孙绵延久长、烟火不断之意 。晚餐前,各家都以猪肉、鸡、酒、米饭等作为祭品,祭拜祖先诸神灵;然后烧纸钱、燃放鞭炮 。祭毕,便开始吃团圆饭 。菜肴丰盛,大家开怀畅饮,以酬一年的艰辛和合家之乐,而且这一餐的菜肴要有所剩余,以示“年年有余” 。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 。米饭要做得很多,即“压年饭”,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 。
过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谓之“招牛魂”(壮语叫“欧魂怀”),意思是老黄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牛魂招回来,新的一年开始,老黄牛又该辛辛苦苦地为主人家效力了 。“招牛魂”开始,有的人家敲锣打鼓,吹萧吹笛,整个村寨洋溢着一片欢天喜地的气氛 。壮家包粽子过年,但年三十晚绝不吃粽子 。
正月初一、初二 拂晓时,各家妇女竞相奔向河边井旁“抢新水”,同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象的石头回家,以第一个汲挑新水为吉利 。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声 。便把这些石头放进猪圈、牛栏,保佑六畜兴旺 。回到家,然后将新水倒入锅里,与红糖、竹叶、葱花、生姜一同烧开,并以之先祭拜祖先,然后全家饮食 。据说:这新年茶会使人万事如意 。老人喝了健康长寿、小孩喝了聪明能干、夫妻喝了会和和睦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