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明堂到底是做什么的?明堂是什么意思

万象神宫即洛阳紫微宫的明堂,于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建成,号“万象神宫”,高300尺(今90余米),富丽堂皇,准许民众入内参观 。武则天又令于明堂之北起天堂,以贮夹像,颁《亲享明堂制》 。后来武则天称帝,万象神宫成为武周王朝的政治中心,每年举行祭天地的仪式,同时迎接各地使节 。
武则天命令僧薛怀义率令万多人,毁乾元殿,建明堂,花了近一年落成,高二百九十四尺,阔三百尺 。共三层,上为圆盖,有条九龙作捧著的姿态 。上有铁凤,高一丈 。饰以黄金,称为“万象神宫” 。明堂既成,又命僧薛怀义铸大像,大像的小指也可以容纳数十人,于明堂北起五层高的天堂来收纳这个大像 。所花费用以万亿计,政府财政为之枯竭 。是年武承嗣命人凿白石为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 。”号称在洛水中发现,献给武后,武后大喜,命其石曰“宝图” 。之后武后加尊号为“圣母神皇” 。
则天继承高宗遗愿,同时也视明堂为自己得天命的标志和王朝国运的象征,因此对造明堂之事极为重视 。但其决断议案的风格与高宗截然不同,不听诸儒喋喋不休的争议,而独与北门学士议其规制,明堂方案被很快确定 。垂拱三年春(687年),武则天力排众议,拆除洛阳宫之正殿乾元殿(即隋之乾阳殿),就其地创建明堂 。历约一年,垂拱四年正月五日(688年春),明堂成 。据《旧唐书·武后本纪》记载“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 。凡三层,下层法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 。上层法二十四气,亦为圆盖,以木为瓦,夹纻漆之,上施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 。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栭、栌、橕,借以为本 。下施铁渠,为辟雍之像,号曰万象神宫” 。这次修建的明堂贡奉李唐先祖,故为唐明堂 。明堂气势恢弘、壮观华丽、巍峨参天,有吞天吐地、包罗万象之气,武则天于是给明堂起了一个很大气、庄严的名字——万象神宫 。明堂外观凡三层,可登临,底层为正方形,端庄如印;中层为十二变形,覆有圆盖,上有九龙;顶层为二十四变形,覆有圆顶攒尖,其上立饰金宝凤;室内为突破性的多层复合空间,中有巨型通心柱,直径有十人合抱之粗 。其体量、规模之大小,按日本所藏唐代尺子的平均值(每唐尺约30.33厘米)计算,高度约在88米左右,底层各边长约90米,这无疑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高大的木结构单体建筑,同时也是唯一一座楼阁式皇宫正殿建筑 。李白天宝初年游洛阳时曾作《明堂赋》,不禁唏嘘慨叹——“盛矣,美矣!皇哉,唐哉!”
同时,明堂又是标新立异、时髦华丽之作 。武则天以独特的方式和创新精神建造明堂,“时既沿革,莫或相遵,自我作古,用适于事”,一反过去拗于周制的复古传统和呆板四方的单层建筑模式,又在内涵上继承了传统明堂“象天法地”的设计原则 。唐洛阳宫明堂上圆下方的建筑形制,开创了以后中国古代明堂建筑由方到圆的先河,它所体现出的天子与天相通、象征性表达四时、十二时辰、二十四气以及四面八方、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等宇宙时空观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明清礼制建筑——天坛祈年殿的形制与设计 。
明堂建成后,武则天非常高兴,“永昌元年正月元日,始亲享明堂,大赦改元 。其月四日,御明堂布政,颁九条以训于百官 。文多不载 。翌日,又御明堂,飨群臣,赐缣纁有差 。自明堂成后,纵东都妇人及诸州父老入观,兼赐酒食,久之乃止 。吐蕃及诸夷以明堂成,亦各遣使来贺 。” 可见当时大唐第一高楼——明堂落成之后天下轰动的盛况,游客纷至沓来,像极了今天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刚落成时的样子 。只不过,这个大唐最著名的地标和旅游景点只是偶尔对游客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