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中上旬,网上和报上先后报道了“司母戊鼎”将正式更名“后母戊鼎”的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有的人赞赏,有的人持异议 。有的人认为既然司母戊鼎的名字叫了几十年,载入了国家教科书,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又曾上报了联合国,今天就没有必要再改了 。有的人说,既然司母戊鼎的叫法也能讲通,就不必再改了 。还有的人说,既然两种叫法都可以,改名的意义不大 。这里,我想谈一下自己的认识,附带还想谈谈后母戊鼎是商代三十一位王中,哪位王时铸造的这一大鼎,后母戊是谁的母亲 。
(一)
关于司母戊鼎的名字,20世纪70年代就有争议 。关键是在对“司”字的释读上 。这个字属金文 。
在汉字发展阶段中,人们一般认为分五个阶段:
【司母戊鼎为何更名后母戊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
但是,文字的发展阶段,不是截然划分的 。金文在甲骨文通行的年代,已经产生了 。司母戊鼎上的金文是最早的金文,是与甲骨文同时期的文字 。
甲骨文中有正反并存的现象,就是说,一个字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正写反写都可以 。例如:
一个字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这种正反并存的现象,是早期汉字的特点 。甲骨文是这样,金文也是这样 。在商代的金文中,“司”字与“后”字也像上边举的甲骨文中的例子一样:
懂得上面的道理,来看司母戊鼎上的“司”字,就可以理解:此字读“司”,还是读“后”,原来是都可以的 。
在现代汉字中,“司”与“后”两个字是不容许混同的,而在金文和甲骨文中却是正反都是一个字 。这样,司母戊鼎上的“司”字,说它是“司”字可以,说它是“后”字也可以 。这就是正反并存的道理 。
(二)
司母戊鼎上的“母”字是母亲的意思 。商代人的名字,用甲、乙、丙、丁命名,司母戊鼎上的“戊”字就是母亲的名字叫“戊” 。
过去叫司母戊鼎,“司”是祭祀的意思 。司母戊就是祭祀名“戊”的母亲 。司母戊三个字从语法结构上分析,是个动宾结构的词组 。如下图:
这个词组的性质是动词性词组 。
现在改为后母戊,“后”是王后、母后的意思 。后母戊的“后”是指身份,在这里是指先王的王后,即时王的母后 。后母戊三个字意思是王后母亲名戊的 。从语法结构上分析,三个字是同位关系构成的词组 。如下图:
所谓同位关系是指两个词指同一人或事物,又作同一句子成分 。
上面词组的性质是名词性词组 。
如果孤立起来讲,司母戊和后母戊都可以讲通 。
(三)
现在是给一个大鼎命名 。鼎的命名,过去我们常见的有毛公鼎,这是周代的有名的鼎,以人名命名 。又如牛鼎、鹿鼎,这是1935年殷墟王陵区1004号大墓出土的鼎,以鼎上的图案命名 。这些命名的共同点是都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命名 。司母戊鼎的命名,却是以“祭祀母亲戊”这一动词性词组命名,显然不伦不类 。改为后母戊就成以名词性词组命名,以人名命名,含意是:为纪念母后戊而铸造的大鼎,这就符合命名规律了 。从考古的角度讲,后母戊是墓主的名字,而墓主的名字必然是个名词性词组 。
司母戊鼎的更名是个涉及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问题,是个把几十年来被曲解的这一国家贵重文物还它一个正确名号的问题 。后母戊鼎出土于殷墟,安阳是后母戊鼎的故乡,今天后母戊鼎有了个正确的名号,作为后母戊鼎的故乡人理应为此而高兴,为此而欢呼 。
至于说司母戊鼎的名称载入了教科书的问题,这个更改问题并不大 。人们不知是否注意到,教科书经常在更改的 。比如,过去课本中有篇文章叫《母亲的回忆》(朱德的文章),人们提了意见,说是文章名有歧义,“母亲”可以理解成“回忆”的受动者,也可以理解成“回忆”的施动者 。后来便改成了《回忆我的母亲》 。国家教科书的编写是最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的 。司母戊鼎的更名,是涉及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更名完全符合国家编写教科书的要求 。至于联合国申报问题,更不成问题 。我敢说,联合国绝不会因司母戊鼎的更名而否定殷墟为世界文化遗产,相反,中国的实事求是精神将更加受到国际上的尊重 。
- 乾隆下江南:为何太监每道扬州菜都放一大勺糖?
- 宝玉和妙玉:贾宝玉为何对出家女子妙玉有好感?
- 揭秘:陈仓之战皇甫嵩数犯兵家大忌为何获胜?
- 揭秘:民国政府为何禁止学校春节放假?
- 广电总局为何要封杀电视盒子?
- 上古八大姓氏为何都带“女”旁,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
- 古人为何迷信数字7:或与女娲在第7天造人有关
- 宋代人为何把镜子叫作照子?
- 美国为何在日本投放原子弹
- 二战绝密解析:希特勒为何屠杀犹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