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诸葛亮的七宗罪!诸葛亮一生中的七大过错( 八 )


可见,在赤壁之战与猇亭之战中,诸葛亮首先想到的不是国家的利益,不是大局的利益,而是个人利益 。不管是在华容道捕获或杀死曹操以及最主要的文武大臣,还是在尽心辅佐刘备打赢对吴的战争,都将对蜀国极为有利 。遗憾的是,诸葛亮首先想到的是自己 。由此看来,《三国演义》中最大的奸雄不是曹操,而是诸葛亮 。只不过,诸葛亮隐藏得很深,又被作者刻意粉饰、伪装,后世之人多被误导 。
罪七:把小皇帝变成傀儡 。
我们先来看看小皇帝刘禅是如何变成傀儡的 。一件事情,总有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白帝城托孤”,是导致小皇帝成为傀儡的核心事件 。关羽失荆州,死于王事 。张飞切齿痛恨,发誓报酬,可惜急火攻心,方寸大乱,虐待士卒,被逼无奈的手下害了他的性命 。刚刚称帝的刘备,眼看着“桃园三结义”,刘关张誓同生死,一转眼就剩他孤家寡人了 。他不顾赵云等人的苦劝,也不顾东吴使者开出的极优惠条件“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仍旧交还,永结盟好,共灭曹丕”(见第八十二回),一意孤行,尽起大军征吴 。没想到猇亭惨败,七十五万大军让人家一把火烧了个精光 。
刘备仓惶逃走,在白帝城一口气没上来,就这么驾崩了 。临死前,总得找人交代后事吧 。交代给谁呢?关张已死,庞统也死了,法正也死了,赵云虽然忠心可靠,毕竟只是武将 。起义队伍,到现在老同志几乎都没有了 。文臣中,诸葛亮论资历有资历,论能力有能力,且拥戴有功,已封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且擅长奇谋,文武百官无不信服,朝中亲信党羽众多,其地位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所以皇帝不得不把后事交代给他 。当时的蜀国,岌岌可危,国家新近惨败,元气大伤,北有曹魏虎视眈眈,东有孙刘挟大胜之威随时可能进犯,国力空虚,无法抵御外侮 。这种局面跟秦赵长平之战后赵国所面对的局势十分相像 。
同样是举全国之兵马,孤注一掷;同样是主帅作出严重的错误决定;同样是大败亏输,赔得干干净净;同样必须收拾残局 。倘若把国事托付给无能之辈,灭国惨祸就在眼前 。所以刘备虽然不甘愿,更不放心把大权交给诸葛亮,但形势所逼,不得不如此 。为了让诸葛亮忠心耿耿保西蜀,他还想出了高招:吩咐儿子:“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第八十五回),进一步确立了诸葛亮至高无上的地位,授予他极高的权力和荣耀,连他的三个儿子,今后也得乖乖听诸葛亮的话,尊称一声“相父” 。这个创意的另一层意思是,拉近了诸葛亮与刘家的关系,使他更忠心地保国,至少全力度过目前的难关 。他没有看错人,诸葛亮“安居平五路”,确实办到了 。蜀国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可惜军政大权从此更加牢固地掌握在诸葛亮及其亲信手中,而刘家人再也难以翻身了 。
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分析《三国演义》,不难看出诸葛亮其实是有不少问题的 。四出祁山时,司马懿命人到成都散布谣言,说诸葛亮要反 。诸葛亮仅仅是杀了乱说话(干政)的小太监,一杀了事 。诸葛亮可以把皇帝身边乱说话的太监当场杀掉,可见以相父之尊,他完全有权力制定一个制度,以杜绝宦官乱政 。十常侍之祸,何其惨烈,殷鉴不远,诸葛亮自己又吃了太监的亏,亲身经历,为何不亡羊补牢,采取措施杜绝宦官干政?后来姜维北伐,又是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太监黄皓被收买,对皇帝吹耳边风,把姜维硬生生叫了回来 。宦官干政,为祸深远,东汉教训,尤其深刻 。
诸葛亮自己也吃了亏,可是一杀了事的做法,并不能从源头上制止太监干政,没多久,姜维也吃了这方面的大亏 。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他也劝说皇帝要“亲贤臣,远小人”,但是这样一句不痛不痒的话,没有付诸行动,没有建立“亲贤臣,远小人”的制度,也没有采取措施,说了等于白说 。为何宦官干政、宦官专权贻害无穷看到了,却没有解决呢?为何宦官干政在没有在吴魏两国出现而恰恰在蜀汉一再出现?值得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