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朝历史上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真正目的( 二 )



在英法侵略者看来,焚毁圆明园可以给清政府以极大的震动,迫使清政府尽快投降 。那么,圆明园为什么会具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明了圆明园特有的政治地位、极高的经济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
清代圆明园“为皇帝游息之所”,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它相当于清代皇帝的第二个皇宫,是清统治者经常居住和向全国发号施令的政治中枢 。从雍正、乾隆、嘉庆到道光、咸丰五代皇帝,全年大部分时间在圆明园生活居住、处理政务、召见群臣,并在园内接待外国使臣和少数民族首领 。从某种意义上说,圆明园在清朝皇帝心目中的影响和地位,毫不逊色于紫禁城 。这一点英国人非常清楚,巴夏礼比喻说,圆明园“之于中国人,正如白金汉宫之于我们”;额尔金更清楚地知道“圆明园乃是清帝所最宠爱的行宫” 。也正因为如此,侵略者深知,焚毁圆明园足以有效打击和震动清政府 。
圆明园还具有极高的经济、文化和艺术价值 。它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壮丽的博物馆和艺术馆,里面收藏着大量的珍宝、图书和艺术品 。有人估计,当时中、南、北三海内珍藏之宝物加在一起也无法同圆明园中的藏品相比 。英国外交大臣罗素认为,圆明园“所藏的珍宝,完全可以同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并驾齐驱,远远胜过理姆斯大教堂” 。如此巨大的经济、文化价值,对于英法侵略军来说,当然是个无法抗拒的诱惑,他们在圆明园内“予取予携地抢劫,肆意毁坏一切过于笨重、不能移动的物品” 。
【揭秘:清朝历史上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真正目的】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英法联军已经清晰地认识到:焚毁圆明园不仅可以给清朝统治者以极大的震动和打击,迫使清政府立即投降,而且还可以从中劫取无数奇珍异宝,攫取巨大经济利益 。恰如英国侵华军官卧尔斯莱所说,“毁坏宫殿一事,似乎很可使北京当局悚然震恐,……这是毫无疑义的 。……我相信焚毁圆明园一事,对于交涉的最后解决,促进了不少,并且也增固了我们使臣的位置 。”

事实证明,圆明园遭到焚毁后,一直在和战问题上摇摆不定的清朝最高统治集团立即投降,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满足了列强所提的各项侵略要求 。从当时情况来看,促使清朝统治者态度转变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圆明园被焚毁 。这可以从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前后,清政府摇摆不定的对敌政策得到证明 。
1860年9月初,当英法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的时候,咸丰帝仍然企图把联军阻挡在北京城外,因此,清政府组织了张家湾战役、八里桥之战,但遭到惨败 。在英法联军逼近京城的情况下,咸丰仍然拒绝投降,选择出逃热河 。八里桥之战后半个月内,英法联军停止进攻北京,希望通过军事加外交的双重手段迫使清政府屈服 。但清朝最高统治集团仍然摇摆于和战之间,一面派人求和,一面“召南军曾国藩等入援”,企图作有限的抵抗 。10月15日,即联军焚毁圆明园的前三天,咸丰帝还授命胜保为钦差大臣,“总统各省赴援诸兵,整军备剿” 。
然而1860年10月18日,英军焚毁圆明园后,清朝统治者马上丧失了抗敌的勇气和信心,立即屈辱投降 。10月19日,即圆明园被焚毁的第二天,咸丰帝发布上谕,命令奕?等人“将退兵各层,迅速定议,……画押换约” 。奕?当晚便承认英法等国一切要求,并于10月24日、25日分别与英法两国公使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签订了《北京条约》 。至此,英法两国不仅全部实现甚至还大大超出了他们发动战争的意图 。清朝统治者之所以由先前的“相机剿办”突然全盘接受侵略者提出的条件,屈辱投降,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圆明园被焚毁,彻底击垮了其抵抗意志 。这一点奕?在后来的奏折中说得很明白:英法联军“自入城以后,我之藩篱既失,彼之气焰方张,一经驳辩,难保不借生事端;若稍涉迂拘请旨遵行,既恐夷人不能久待,另生枝节 。”著名史学家向达也分析说,英军焚毁圆明园后,清朝统治者之所以迅即投降,“盖亦畏其复肆凶残耳” 。